
亦作“ 匡嶽 ”。 江西 廬山 的别稱。 隋炀帝 《遣使往匡山參書》:“進至 匡嶽 ,結夏安居。” 唐 周賀 《投江州張郎中》詩:“使君 匡嶽 近,終作社中人。” 五代 齊己 《荊渚逢禅友》詩:“社思 匡嶽 無 宗炳 ,詩憶 揚州 有 鮑昭 。” 清 崔倫奇 《煙水亭》詩:“秋接 湓城 同落葉,雲來 匡嶽 似登山。”
見“ 匡嶽 ”。
“匡嶽”是江西廬山的别稱,常見于古代詩文及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匡”和“嶽”組成,“匡”指廬山所在的匡地(相傳周朝匡俗曾隱居于此),“嶽”意為高大的山,合稱代指廬山。部分文獻中亦寫作“匡嶽”。
曆史用例
自隋唐至清代,文人常用此稱: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匡嶽”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其拼音為kuāng yuè,組詞如“匡嶽山水”“匡嶽雲煙”等。
若需具體詩句分析或更多曆史典故,可進一步提供文獻片段。
《匡嶽》是指扶正義、平定叛亂,使山川恢複太平的意思。
《匡嶽》由“匚”和“山”兩個部首組成。
部首“匚”的筆畫數為2。
部首“山”的筆畫數為3。
《匡嶽》最初見于《漢書·百官志》中的“巫山黃帝靈丘之曆數奇艱,則絲纩為南國所重,其變皆天人所在,達于奕世,王倪故得以采要,《通鑒》得以匡嶽。”意為通過采證《通鑒》能扶正意義,使山川恢複太平。
《匡嶽》的繁體字為「匡嶽」。
在古時候,「匡嶽」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有時候會寫成「匡嶽」。
1. 他壯志淩雲,立志要作為匡嶽之臣,為國家盡忠。
2. 在曆史上,有許多英雄人物都是匡嶽之士,他們為國家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組詞:匡扶、嶽母、扶桑嶽、嶽山、匡國。
近義詞:扶正、平亂。
反義詞:亂巴巴、傾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