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
(2) [be angry]∶發急生氣
這怎麼能不讓人發氣
(3) [give vent to one’s anger]∶發洩怒氣;出怨氣
我無緣無故能發氣嗎
(1).呼出氣息。《儀禮·聘禮》:“下階,發氣怡焉,再三舉足又趨。” 鄭玄 注:“發氣,舍息也。” 賈公彥 疏:“今既授玉降階,縱舍其氣,怡然和悅也。”
(2).發脾氣,生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二回:“此刻聽説總辦在那裡發氣呢。” 沙汀 《在其香居茶館裡》:“你發氣做什麼啊,都不是外人。” 許傑 《炎夏小記》:“這是很使人發急,又使人發氣的事。”
(3).指氣功師發放外氣。《新華文摘》1990年第2期:“對流感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氣功發氣十多分鐘,可對病毒起到抑制作用,對癌細胞也有殺傷作用。”
“發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更詳細古籍引證或方言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如漢典、查字典等)。
發氣是指人的怒氣或憤怒的情緒。它常用于形容個體情緒激動或因某種原因而産生憤怒情緒的狀态。
發氣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發" 和 "氣"。其中,"發"是左右結構的字,表示頭發,也用作動詞,指放出、發出的意思;"氣"是上下結構的字,表示空氣、情緒、力量等。
根據漢字字典的統計,發氣的筆畫數為17畫,其中 "發" 為10畫,"氣"為7畫。
發氣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發"一字表示釋放、發射之意,"氣"一字表示情緒、感情之意,兩者合起來即指釋放情緒、宣洩怨氣的行為。
發氣的繁體字為 "發氣",保留了原詞的意思和形态,隻是書寫方式上略有不同。
在古代,發氣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意義相同。根據《康熙字典》記載,古時候的發氣字拆分部首為 "矢" 和 "氣",表示一個手持弓箭的人與氣息相激。
1. 他一直被别人不公平對待,終于發氣了。
2. 當聽到那個消息時,我真的忍不住發氣了。
發洩、發怒、發火、發脾氣、發飙
發怒、憤怒、生氣、惱火、暴怒
冷靜、平靜、平和、寬容、親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