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詞臣奉旨修正诏谕一類公文,稱“視草”。《漢書·淮南王劉安傳》:“每為報書及賜,常召 司馬相如 等視草乃遣。”《舊唐書·職官志二》:“ 玄宗 即位, 張説 、 陸堅 、 張九齡 、 徐安貞 、 張洎 等召入禁中,謂之翰林待詔。王者尊極,一日萬機,四方進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詔從中出,宸翰所揮,亦資其檢讨,謂之視草。” 宋 辛棄疾 《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詞:“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2).泛指代皇帝起草诏書。《明史·文苑傳四·陳仁錫》:“ 魏忠賢 冒邊功、矯旨錫上公爵,給世券。 仁錫 當視草,持不可。其黨以威劫之,毅然曰:‘世自有視草者,何必我!’ 忠賢 聞之怒。”參閱 明 張萱 《疑耀》卷七、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卷二一。
“視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基本解釋:形容對待事物漫不經心、不重視。
具體含義:指古代詞臣為皇帝起草或修正诏書的工作。
含義類型 | 核心意義 | 典型出處 |
---|---|---|
成語比喻 | 輕視、不認真 | 現代詞典釋義(如) |
曆史職能 | 起草/修正诏書 | 《漢書》《舊唐書》等(如) |
注意:日常使用中需根據上下文區分,避免混淆兩種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明史》等文獻。
視草(shì cǎo)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是一個名詞。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視草的第一個字“視”(shì)是由“見”(jiàn)作為部首,形聲字,由示部(左)、見部(右)組成,總共有七個筆畫。第二個字“草”(cǎo)是由“艹”(cǎo)作為部首,中文獨體字,隻有三個筆畫。
視草這個詞是現代漢語詞彙,來源于中醫藥學中的一個概念。在中醫中,視草是一種草本植物,又名道草、野蔥、野蒜等。它具有祛風散寒、止咳化痰等功效,常用于治療咳嗽、感冒等病症。
視草的繁體字為“視草”,繁體字中的“視”字在寫法上比簡體字稍有變化,但仍然保留了“見”字作為部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視草”這個詞可能有不同的寫法。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其中的“視”字可能會寫作“視、眎、眂、眎”等,而“草”字可能會寫作“漕、堖”等。
1. 醫生給我開了一服視草湯,希望能緩解我的咳嗽。
2. 這種名貴的中草藥中含有大量視草成分。
視草的組詞可以有:“視草湯”、“視草成分”、“視草療法”等。
視草的近義詞可以有:“草藥”、“中草藥”、“草方”等。
視草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