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争戰的局面。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其職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
藩鎮割據是中國曆史術語,指唐代中期以後地方軍事集團脫離中央政權控制的統治形态。該詞由"藩鎮"與"割據"兩個複合詞構成:"藩"本義為屏障,引申為鎮守邊界的軍事機構;"鎮"指軍事重鎮;"割據"意為分割占據,特指地方勢力獨占管轄區域。《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唐代中葉以後,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從曆史語境看,這一現象始于755年安史之亂後,唐代宗為安撫叛将設立河北三鎮(範陽、成德、魏博),授予節度使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形成"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的獨立政權(《新唐書·兵志》)。據《資治通鑒》記載,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已達四十餘個,形成"天子勢不能制"的局面。
典型表現包括:節度使職位世襲化,如魏博鎮田氏家族連續七代掌權;截留中央賦稅,據《舊唐書·食貨志》載,浙西藩鎮年截留賦稅達百萬缗;私鑄貨币,山東藩鎮自鑄"開元通寶"錢質量僅及官錢三分之一;私設武裝,成德鎮常備兵力達五萬餘人。
該現象直接導緻中央集權制度瓦解,引發875年黃巢起義,最終促使唐朝走向滅亡。北宋史學家歐陽修在《新五代史·職方考》中評價:"天下分裂,大者稱帝,小者稱王",準确概括了藩鎮割據的曆史影響。
(主要參考來源: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唐代藩鎮研究》)
藩鎮割據是中國唐朝中後期至五代十國時期的重要曆史現象,指地方節度使在軍事、財政、人事等方面脫離中央控制,形成獨立或半獨立政權的局面。以下是詳細解析:
藩鎮割據源于唐朝為加強邊防設立的節度使制度。安史之亂(755-763年)後,節度使逐漸掌控地方軍政大權,形成「雖稱藩臣,實非王臣」的局面。其核心特征包括:
階段 | 關鍵事件 | 影響 |
---|---|---|
起源 | 唐玄宗設九大節度使(710年) | 邊鎮兵力達49萬,遠超中央軍 |
形成 | 安史之亂後廣置藩鎮(763年) | 全國藩鎮數量增至40餘個 |
惡化 | 河朔三鎮(幽州、魏博、成德)割據 | 開啟「長安天子,河北藩帥」模式 |
終結 | 北宋實施強幹弱枝政策(960年後) | 徹底消除藩鎮割據基礎 |
消極方面:
積極方面:
此現象在唐德宗「奉天之難」(783年)後完全失控,直至朱溫滅唐(907年),期間共産生217位節度使,其中48%通過兵變上位。這一曆史教訓深刻影響後世中央集權制度設計。
矮小傲态百奸百祉苞蘆乘居吃吃喝喝侈家愁慮耽飲燈爆登蟾宮琱飾低頻端翔獨異于人風和日暖豐暇豫馮子材婦順俯仰之間綱曹構隙谷實捍遏旱虐核考恒诰鴻鬯皇莊洄剌降禮漿洗郡課懼詟蠟帛書阆邱隆然呂氏春秋鳴于喬木摸着石頭過河屺岵傾腸倒腹取信人才輩出森密屍注竦立搜腸刮肚歲路宿意推避外罩問理舞妓香港紙鮮鮮小老虎夕漏釁發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