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藩镇割据是中国历史术语,指唐代中期以后地方军事集团脱离中央政权控制的统治形态。该词由"藩镇"与"割据"两个复合词构成:"藩"本义为屏障,引申为镇守边界的军事机构;"镇"指军事重镇;"割据"意为分割占据,特指地方势力独占管辖区域。《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唐代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从历史语境看,这一现象始于755年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为安抚叛将设立河北三镇(范阳、成德、魏博),授予节度使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形成"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独立政权(《新唐书·兵志》)。据《资治通鉴》记载,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已达四十余个,形成"天子势不能制"的局面。
典型表现包括:节度使职位世袭化,如魏博镇田氏家族连续七代掌权;截留中央赋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浙西藩镇年截留赋税达百万缗;私铸货币,山东藩镇自铸"开元通宝"钱质量仅及官钱三分之一;私设武装,成德镇常备兵力达五万余人。
该现象直接导致中央集权制度瓦解,引发875年黄巢起义,最终促使唐朝走向灭亡。北宋史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职方考》中评价:"天下分裂,大者称帝,小者称王",准确概括了藩镇割据的历史影响。
(主要参考来源: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唐代藩镇研究》)
藩镇割据是中国唐朝中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现象,指地方节度使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脱离中央控制,形成独立或半独立政权的局面。以下是详细解析:
藩镇割据源于唐朝为加强边防设立的节度使制度。安史之乱(755-763年)后,节度使逐渐掌控地方军政大权,形成「虽称藩臣,实非王臣」的局面。其核心特征包括:
阶段 | 关键事件 | 影响 |
---|---|---|
起源 | 唐玄宗设九大节度使(710年) | 边镇兵力达49万,远超中央军 |
形成 | 安史之乱后广置藩镇(763年) | 全国藩镇数量增至40余个 |
恶化 | 河朔三镇(幽州、魏博、成德)割据 | 开启「长安天子,河北藩帅」模式 |
终结 | 北宋实施强干弱枝政策(960年后) | 彻底消除藩镇割据基础 |
消极方面:
积极方面:
此现象在唐德宗「奉天之难」(783年)后完全失控,直至朱温灭唐(907年),期间共产生217位节度使,其中48%通过兵变上位。这一历史教训深刻影响后世中央集权制度设计。
挨查阿奶白兽樽罢困伴唱彩鳌财门厕身怅慨撤岗持衡弛拙出人错认导致吊杠订久要放开放志肥臞棡鼓曲瑰赂归心鼓慄旱烟管诲喻家给民足交护绞盘矫輮脚注鲸波鼍浪敬挽积悟军牙铠甲可萨款旧笼肉马士迷蝴蝶冥道摩肩接踵攀供鼙鼓评优穷奢极欲啓牖摄级圣诲诗题红叶收率睡声四大皆空王京伪传微澌问案翔徉谢家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