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禮節低于常規定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 季康子 卒。公弔焉,降禮。” 杜預 注:“禮不備也,言公之多妄。” 楊伯峻 注:“二十五年《傳》雲‘飲酒不樂,公與大夫始有惡’,則 魯哀 與 季康子 固已恨之矣;于其卒也,弔其喪減于常例,蓋合情理。”
(2).跪拜之禮。《晉書·孝友傳·顔含》:“于時論者以 王導 帝之師傅,名位隆重,百僚宜為降禮。”《資治通鑒·晉成帝鹹康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降禮,謂拜之。”
降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降低禮儀規格”,常見于古代文獻和禮制語境。該詞由“降”(降低)與“禮”(禮節)構成,強調在特定情境下對傳統儀式的簡省或規格調整,例如帝王對臣屬的特别優待,或特殊事件中禮儀形式的減省。
從詞義發展脈絡看,降禮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禮制體系,《周禮·春官》記載“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劄,以吊禮哀禍災”,其中“荒禮”即包含降禮的雛形。至漢代,《白虎通義·禮樂》明确提出“國有大災,則降禮而行”,說明降禮具有應對災變的禮制調節功能。
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謂從常禮中減殺以示優遇或權宜”,并舉《後漢書·禮儀志》用例:“國有大憂,則降禮而存其序”。這一解釋揭示降禮具有雙重屬性:既維系禮制框架的完整性,又通過規格調整實現特殊情境下的權變。與之相關的詞語包括“降等”(降低等級)、“殺禮”(減省禮儀)等,共同構成古代禮制彈性調節的詞彙體系。
“降禮”是古代漢語中的禮儀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在特定場合中,實際施行的禮儀規格低于原本的禮制規定。例如《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魯哀公在季康子去世時吊唁,故意降低禮儀規格(“公弔焉,降禮”),杜預注解釋為“禮不備也”,即因君臣矛盾而刻意簡略禮儀。
表示對尊貴者或重要人物的特殊敬重,如《晉書·孝友傳》提到百官對帝師王導行跪拜禮(“百僚宜為降禮”),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明确“降禮,謂拜之”。該用法也延伸出“屈身降禮”的表述,體現地位差異下的禮儀姿态。
詞源特點:該詞多用于史書典籍,現代漢語已罕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既可表達對禮制的貶損,也可體現對尊者的高度敬意,呈現古代禮儀制度的複雜性。
艾命搬鬥半山亭本支百世避墬筆下超生渤鞮海材德兼備長十八存守諜探兜羅綿斷壁獨婦山髶發封鎮負逆幹才高下共處漢宮和戎鬟露華耀毀冠裂裳禍喪嘉卉噍嚼蛟龍玉匣解衣磅礴舊态可堪悢怆陵虐流泉羅漢松賣呆靡忒木公金母粘皮着骨洀桓貧嘴滑舌寝遏情深義厚跂首丘宇羣公惹禍招災掃祭升虛時體釋仗俗慮淘壞溫旨詳説閑素賢主小溲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