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条印记。 晋 王嘉 《拾遗记·昆吾山》:“昔 吴国 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食尽,而封署依然。”
(2).谓封缄后复加印记。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太子自封署房门,须臾开视,器物一无所见。”
“封署”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与“封存标记”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籍用例,该词可作如下分释:
一、官署封存行为 指古代官员对官署文书、财物进行封闭管理的行政流程。《资治通鉴·唐纪》载“命有司封署府库”,即要求官府清点物资后加封存记。此类操作需加盖官印并记录封存日期,体现古代行政制度的严谨性,此义项多见于史书文献。
二、文书签署程序 特指对重要文书的双重认证流程,包含“封印”与“签署”两个动作。宋代《吏学指南》记载“凡制敕施行,三省须经封署”,强调重要政令需多部门联合用印签字方可生效。此用法突显古代公文流转的权限管理体系,常见于典章制度类文献。
该词的词源结构为并列式复合词,“封”取“密封”本义,“署”含“题写标记”之意,二者结合形成制度性动作表述。现代汉语中虽已不作为常用词,但在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文书档案等领域仍具学术价值。
“封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封条印记
指用于封存物品或场所的标记,通常带有官方或权威的印章。例如,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提到吴国武库中的兵器被食尽后,“封署依然”,即封条仍保持原状,说明物品虽消失但封印未动。
封缄后加印记
指将物品封存后再次加盖印章,以确保其完整性和权威性。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太子“自封署房门”,结果发现房内器物消失,这里的“封署”即指封缄并加印的过程。
此外,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引申为“君主或上级颁布诏书、授予权力”的象征性含义,但这一解释在古籍中未直接体现,可能是基于古代用法的引申。
历史用例:
建议结合具体古籍语境理解该词,不同场景下侧重点可能不同。
拔归百家衣体白山市白熊北声鼻目兵败如山倒薄草逋流超手游廊翅果楚歌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促疾大才盘盘大轰大嗡独造法力无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飞禽走兽艴然负矢岗棚感应圈高步云衢共价故土难离祸发齿牙涧溪毛谏垣叫哥哥敬恭桑梓即用立春逻车冒天下之大不韪模块拍张墙垛迁蝗慊恨切理会心啓瞶振聋亲谒邛关启上去职驲递撒网喏识灭石研关市值司怪套色条播条叶托神物联网诬引小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