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親自實行。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迺設用於 文 武 。”《後漢書·班固傳下》:“體行德本,正性也。” 李賢 注:“體行,猶躬行也。”
(2).行事,事迹。《後漢書·朱穆傳》:“及 穆 卒, 蔡邕 復與門人共述其體行,謚為 文忠先生 。”
“體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通過親身行動去踐行某種理念或道德準則,強調“躬行”的主動性。例如:
指個人的行為表現或生平事迹,多用于曆史文獻中評價人物。例如: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還提到“體行”可表示“行為舉止端正”,屬于對詞義的延伸解讀。但核心含義仍以“親自實踐”和“行事表現”為主,尤其在古籍中高頻使用。
提示: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後漢書》《答客難》等文獻,或訪問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體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或者一種事物的狀态表現。
《體行》的拆分部首是“身”,指的是與人的身體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是10畫。
《體行》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晦澀,但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周禮》一書中,用來形容官員行走的姿态和樣貌。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人的舉止和狀态。
《體行》的繁體字是「體行」。
在古時候,漢字《體行》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基本上規格相似。例如,《康熙字典》中将其寫作「體行」。
1. 他的體行莊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這個作品的體行生動形象,展現了作者獨特的審美觀。
3. 他的體行舉止粗魯,完全不符合社交禮儀。
1. 體态:指人的姿态或者某物的形态。
2. 行為:指人的舉止、言行或者表現。
3. 行動:指人的行為或者某事物的活動。
舉止、态度、姿态、行徑、行為。
虛僞、假裝、冷漠、無動于衷、冷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