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條印記。 晉 王嘉 《拾遺記·昆吾山》:“昔 吳國 武庫之中,兵刃鐵器,俱被食盡,而封署依然。”
(2).謂封緘後複加印記。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三:“太子自封署房門,須臾開視,器物一無所見。”
“封署”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與“封存标記”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籍用例,該詞可作如下分釋:
一、官署封存行為 指古代官員對官署文書、財物進行封閉管理的行政流程。《資治通鑒·唐紀》載“命有司封署府庫”,即要求官府清點物資後加封存記。此類操作需加蓋官印并記錄封存日期,體現古代行政制度的嚴謹性,此義項多見于史書文獻。
二、文書籤署程式 特指對重要文書的雙重認證流程,包含“封印”與“籤署”兩個動作。宋代《吏學指南》記載“凡制敕施行,三省須經封署”,強調重要政令需多部門聯合用印籤字方可生效。此用法突顯古代公文流轉的權限管理體系,常見于典章制度類文獻。
該詞的詞源結構為并列式複合詞,“封”取“密封”本義,“署”含“題寫标記”之意,二者結合形成制度性動作表述。現代漢語中雖已不作為常用詞,但在研究古代職官制度、文書檔案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
“封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封條印記
指用于封存物品或場所的标記,通常帶有官方或權威的印章。例如,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提到吳國武庫中的兵器被食盡後,“封署依然”,即封條仍保持原狀,說明物品雖消失但封印未動。
封緘後加印記
指将物品封存後再次加蓋印章,以确保其完整性和權威性。唐代張鷟《朝野佥載》中記載太子“自封署房門”,結果發現房内器物消失,這裡的“封署”即指封緘并加印的過程。
此外,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引申為“君主或上級頒布诏書、授予權力”的象征性含義,但這一解釋在古籍中未直接體現,可能是基于古代用法的引申。
曆史用例:
建議結合具體古籍語境理解該詞,不同場景下側重點可能不同。
報春鳥本惠蔽芾冰骨遲悮刺詈存盤短缺頓挫匪服詭謇孤陋含頳鶴翼圍徽绋惛眊家累千金牋草江客攪家精窖穴解紛急弦曠廢老疙瘩曆階李門靈塔六耳六逆麥垅覓迹尋蹤捺鉢朋義偏任乾打壘請隧親嘴萋芊求信曲意奉迎饒財任上日邊日月如流散學聖恩生結香十八般束馬懸車說文祀麴蘇生素軒抟聚霧氛巫鹹巷口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