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战火。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金川之战》:“诸将身蹈锋火,总兵 任举 、副将 买国良 歼焉。”
烽火(注:现代汉语中“锋火”为“烽火”的误写,以下按规范词形解释)
古代军事警报信号
指古代边防通过燃烧柴草、狼粪等产生的烟火传递军情。昼燃烟称“烽”,夜举火称“燧”,合称“烽燧”。其作用为警示敌袭、调遣援兵,属早期军事通信系统。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08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420页)
引申指战乱或战争
因烽火与战争紧密关联,后衍生为战事、兵祸的代称。如“烽火连天”形容战火蔓延。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398页);《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526页)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期,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于骊山无故点燃烽火,诸侯误以为敌袭而紧急驰援。后犬戎入侵时烽火失灵,直接导致西周灭亡。此典故(载于《史记·周本纪》)成为滥用信任的典型警示。
来源:《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烽火台建制
汉代起于长城沿线广设烽火台,间距约1.5-2.5公里,由戍卒值守。遇敌情时,通过燃烟/火的次数、组合传递敌军规模及动向,形成高效情报网络。
来源:《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汉代烽燧制度研究》(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诗词中的象征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烽火喻安史之乱的动荡;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暗指南宋抗金战事。
来源:《全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烽火”与“锋火”辨析
“锋”本义为兵器尖端,古籍中偶见“锋火”代指战火(如《后汉书》),但现代规范词典均以“烽火”为正体。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通用规范汉字表》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知网等学术平台查阅;在线资源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史记》数据库:https://ctext.org/zh)
“锋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锋火”即“烽火”的异写形式,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也引申为战火或战争。例如:
建议在正式写作中使用“烽火”规范写法,避免混淆。
摆翠苞孽熛矢鼻亭神簿责吃虀宰相驰望充沛登闻鼓垫舌根雕龙读众屙尿帆布床非所缝子诰谕贡赐攻瑕索垢古老钱骇吁悍人合道谏士伎家禁脚极选裾裾阔别窂浪裂陕另样面计秘书外监谋差男子盘拏片玉悂缪破家丧产启问躯骸让品日君乳胶擅适神通身外身庶士松姿柳态宿会素气宿问提调问柳评花弦辉衔沙填海小忠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