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分器的意思、分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分器的解釋

古代天子把宗廟所藏的寶器分與諸侯和宗室為世守之物,謂之“分器”。亦指分得的寶器等。《左傳·定公九年》“得寶玉大弓” 晉 杜預 注:“弓玉,國之分器,得之足以為榮,失之足以為辱。”《明史·周定王橚傳》:“諸宗皆沒,府中分器寶藏盡淪於巨浸。”

指才能,才具。《北史·趙煚趙芬等傳論》:“二 趙 明習故事,當世鹹推,及居端右,無聞殊績。故知人之分器,各有量限,大小雲異,不可相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分器"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既可作為名詞指代特定的禮器,也可作為動詞表示分配器物的行為,其核心與古代宗法、祭祀制度密切相關:

一、名詞含義:宗廟祭祀所用的禮器

指古代宗廟祭祀時,天子分賜給同姓諸侯或功臣的禮器(如鼎、彜等),象征諸侯受封的合法性與宗族紐帶。這些器物常用于重大祭祀活動,代表諸侯對封地的統治權。

權威來源:

《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代天子分賜諸侯的宗廟寶器。"(詳見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左傳·昭公十五年》記載:"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鎮撫其社稷,故能薦彜器于王。" 此處"彜器"即分器的一種。

二、動詞含義:分配器物或權力

引申為按等級或規則分配重要器物、權力資源的行為,強調"分"的規則性與重要性。

例證:

《周禮·春官·典瑞》鄭玄注:"瑞,節信也……諸侯即位,天子賜之。" 分賜信物即屬"分器"範疇(詳見中華書局《周禮注疏》)。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滅商後"分器諸侯",指分配商朝宗廟禮器給諸侯,鞏固政權。


學術補充說明

分器制度是周代"分封制"的核心環節,通過禮器分配确立宗法等級。《禮記·王制》明确:"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钺,然後殺。" 可見分器兼具政治與宗教功能,是權力合法化的象征(詳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譯注》)。

現代引申:當代語境中,"分器"可隱喻對稀缺資源或權力的分配,但需注意其古漢語色彩濃厚,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分器”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分器”指古代天子将宗廟所藏寶器分封給諸侯或宗室的行為,這些器物作為世襲傳承的象征,代表權力與地位的合法性。例如《左傳》記載的“弓玉”被視為“國之分器”,得之可彰顯榮耀,失之則成恥辱()。

二、曆史背景

  1. 分封制度:周代分封諸侯時,天子除賜予土地外,還會分配宗廟寶器(如禮器、玉器等),以此強化諸侯對王室的政治依附()。
  2. 文獻例證:
    • 《明史》提到周定王後裔的“分器寶藏”因戰亂沉沒,側面反映其曆史價值()。
    • 南朝梁簡文帝的墓銘中“分器見重”也佐證了這一傳統()。

三、引申含義

在部分文獻中,“分器”被借喻為個人才能或天分。如《北史》評述趙煚等人時,用“分器”指人的能力有限度,強調天賦差異()。

四、總結

該詞具有雙重内涵:

  1. 物質層面:象征權力的古代寶器分配制度;
  2. 抽象層面:隱喻才能禀賦的個體差異。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古籍及曆史記載,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明史》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照白錢炳靈步障枨臬程子出列電阻定律地錦發橫耍野鳳凰來儀鳳燭光像滾湯合作化花風畫派婚期降誕日瘕氣勁利救護計務君側苛厲客坐練舁靈壁麥克蒙頭轉向莫斯科保衛戰磨蠍宮難屬泥塑木雕女人氣傾城輕靡融風熔岩柔佞軟骨農弱志讪上神神氣氣審悉懾惴使車詩禍頌述穗頭體遜童容土桴推尚橐侶王吏纖妍消魂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