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愦的意思、憤愦的詳細解釋
憤愦的解釋
煩悶心亂。《後漢書·王符傳》:“羸弱疾病之家,懷憂憤憒,易為恐懼。”
詞語分解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愦的解釋 愦 (憒) ì 昏亂,糊塗:愦愦(a.昏亂不安;b.糊塗)。昏愦。發聾振愦。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憤愦”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根據權威漢語辭書的解釋,其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憤怒而昏亂 的心理狀态或表現。該詞由“憤”(憤怒、怨恨)與“愦”(昏亂、糊塗)複合而成,強調因極度憤怒導緻心智混亂、失去理智的狀态。
二、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憤懑昏亂。” 此釋義簡潔明确地指出了“憤愦”包含“憤懑”(内心郁結的憤怒)和“昏亂”(神志不清、思維混亂)兩層核心含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憤怒昏愦。愦,昏亂。” 該解釋進一步強調了“愦”字的含義就是“昏亂”,點明了合成詞中“愦”對整體詞義的貢獻。
三、字義溯源與構成
- 憤 (fèn): 本義為郁結于心,後主要指因不滿而激動、發怒。《說文解字》:“憤,懑也。” 段玉裁注:“忿懑也。”
- 愦 (kuì): 本義即為昏亂、糊塗。《說文解字》:“愦,亂也。” 王筠句讀:“謂心亂也。”
- 合成義: “憤”與“愦”結合,形象地描繪了人在極度憤怒時,情緒失控、頭腦混亂、無法清晰思考或做出理性判斷的狀态。
四、古籍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王)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懼,乃詭辭對曰:‘……今明公威德震于天下,……此蓋社稷将危之應也。’卓乃曰:‘然。’遂罷。允自詭辭得免,退而怪問之。允曰:‘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憤愦之言,不足與較。’” ——《後漢書·王允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此例中,“憤愦之言”即指董卓在憤怒昏亂狀态下所說的話,缺乏理智,不值得與之計較。
五、近義詞辨析
- 憤懑: 強調憤怒郁結于心,尚未達到昏亂的程度。
- 昏愦: 強調神志不清、糊塗,未必由憤怒引起(可由年老、疾病等導緻)。
- 憤愦: 特指因憤怒至極而導緻昏亂糊塗,是“憤懑”與“昏愦”兩種狀态的結合。
“憤愦”是一個描述極端情緒狀态的文言詞,意指因強烈的憤怒而導緻的頭腦昏亂、神志不清。它體現了情緒失控對理智判斷的破壞性影響,多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人物在盛怒之下喪失理智的言行。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http://www.hydcd.com/ (查詢“憤愦”詞條)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商務印書館,2014年。ISBN: 9787100099940。
- 《後漢書》: (南朝宋)範晔 撰,(唐)李賢 等注。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相關章節: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王允傳。
- 《說文解字》: (漢)許慎 撰。相關字條:“憤”、“愦”。可參考中華書局版或線上資源如國學大師。
網絡擴展解釋
“憤愦”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fèn kuì,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1.基本釋義
- 煩悶心亂:指内心因憂愁或不滿而産生的煩悶、混亂情緒。該詞常用于描述人在困境或壓力下産生的複雜心理狀态。
2.出處與例句
- 源自《後漢書·王符傳》:“羸弱疾病之家,懷憂憤憒,易為恐懼。”
此句描繪了體弱患病之人因長期憂慮而陷入煩亂不安的心理狀态。
3.語境與用法
- 情感色彩:帶有較強烈的負面情緒,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 近反義詞:近義詞如“煩悶”“憂憤”,反義詞如“平靜”“安甯”(據搜索結果補充)。
4.補充說明
- 構詞分析:“憤”多指憤怒或郁結的情緒,“愦”意為昏亂、糊塗,組合後強調因情緒積壓導緻的心神混亂。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相關成語(如“警愦覺聾”),可參考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約偷期鮑姑井壁裡安柱慚恥觇聽雠忿出關吹影镂塵觸民到任規二象乏歲鳳凰城風谲雲詭封志付度腹熱腸慌覆手浮疑诟怒官戒黑麻和諧鶴軒家訾急不及待揭竿幾會鲸鬣警巡院旌栧均一開心見腸昆季冷處理靈君留言簿龍篆賣陣靡慝奶聲奶氣内苑泥中之對盤互前識器服妻略人多嘴雜宂絆少庭神鬼霜朱死記硬背私相授受天憲窊坎僞薄文化學污下下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