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靡忒 ”。不變更。《詩·鄘風·柏舟》:“之死矢靡慝。” 漢 王粲 《贈士孫文始》:“龍雖勿用,志亦靡忒。”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然而聖上猶孜孜靡忒,求天下之所以自悟。”
“靡慝”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需結合單字釋義和文獻用例分析:
1. 單字釋義
2. 組合解析 常見兩種理解:
3. 使用建議 該詞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已基本不用。若在古籍中遇到,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例如《柏舟》中的“靡慝”是堅定立場的誓言,而其他文獻可能含義不同。
注:因該詞無現代通用釋義,解讀時建議優先參考原文注釋或專業辭書。若為創作使用,推薦選用更常見的近義詞替代。
《靡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邪惡、邪念、不良之意。形容人的心思猥亵、罪惡、不道德的舉動。
《靡慝》的部首是革(gé),總共有20個筆畫。
《靡慝》來源于古代的漢字寫法,靡取義為無,慝取義為惡,組合在一起就表示邪惡、無道德。在古代經典文獻和詩歌中常常使用這個詞來形容邪惡之事或邪惡的思想。
《靡慝》的繁體字為「靡慝」。
在古代,「靡慝」的寫法有所不同。比如在《廣韻》中,「靡」的寫法為「麋」,而「慝」的寫法為「忒」。這種寫法與現代的寫法有所區别。
1. 他的行為靡慝,十分令人憤慨。
2. 這個邪教組織的活動充滿着靡慝的思想。
靡風、靡靡之音、靡費
邪惡、罪惡、奸詐
善良、正直、純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