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愦的意思、愤愦的详细解释
愤愦的解释
烦闷心乱。《后汉书·王符传》:“羸弱疾病之家,怀忧愤憒,易为恐惧。”
词语分解
- 愤的解释 愤 (憤) è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愤。愤悱(郁闷)。愤慨。愤怒。愤然。悲愤。激愤。愤恚。公愤。义愤填膺。愤世嫉俗。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愦的解释 愦 (憒) ì 昏乱,糊涂:愦愦(a.昏乱不安;b.糊涂)。昏愦。发聋振愦。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愤愦”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根据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其含义可解析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愤怒而昏乱 的心理状态或表现。该词由“愤”(愤怒、怨恨)与“愦”(昏乱、糊涂)复合而成,强调因极度愤怒导致心智混乱、失去理智的状态。
二、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愤懑昏乱。” 此释义简洁明确地指出了“愤愦”包含“愤懑”(内心郁结的愤怒)和“昏乱”(神志不清、思维混乱)两层核心含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愤怒昏愦。愦,昏乱。” 该解释进一步强调了“愦”字的含义就是“昏乱”,点明了合成词中“愦”对整体词义的贡献。
三、字义溯源与构成
- 愤 (fèn): 本义为郁结于心,后主要指因不满而激动、发怒。《说文解字》:“愤,懑也。” 段玉裁注:“忿懑也。”
- 愦 (kuì): 本义即为昏乱、糊涂。《说文解字》:“愦,乱也。” 王筠句读:“谓心乱也。”
- 合成义: “愤”与“愦”结合,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极度愤怒时,情绪失控、头脑混乱、无法清晰思考或做出理性判断的状态。
四、古籍文献用例
该词可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王)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惧,乃诡辞对曰:‘……今明公威德震于天下,……此盖社稷将危之应也。’卓乃曰:‘然。’遂罢。允自诡辞得免,退而怪问之。允曰:‘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愤愦之言,不足与较。’” ——《后汉书·王允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此例中,“愤愦之言”即指董卓在愤怒昏乱状态下所说的话,缺乏理智,不值得与之计较。
五、近义词辨析
- 愤懑: 强调愤怒郁结于心,尚未达到昏乱的程度。
- 昏愦: 强调神志不清、糊涂,未必由愤怒引起(可由年老、疾病等导致)。
- 愤愦: 特指因愤怒至极而导致昏乱糊涂,是“愤懑”与“昏愦”两种状态的结合。
“愤愦”是一个描述极端情绪状态的文言词,意指因强烈的愤怒而导致的头脑昏乱、神志不清。它体现了情绪失控对理智判断的破坏性影响,多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人物在盛怒之下丧失理智的言行。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http://www.hydcd.com/ (查询“愤愦”词条)
-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商务印书馆,2014年。ISBN: 9787100099940。
-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撰,(唐)李贤 等注。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相关章节:卷六十六·陈王列传第五十六·王允传。
- 《说文解字》: (汉)许慎 撰。相关字条:“愤”、“愦”。可参考中华书局版或在线资源如国学大师。
网络扩展解释
“愤愦”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èn kuì,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1.基本释义
- 烦闷心乱:指内心因忧愁或不满而产生的烦闷、混乱情绪。该词常用于描述人在困境或压力下产生的复杂心理状态。
2.出处与例句
- 源自《后汉书·王符传》:“羸弱疾病之家,怀忧愤憒,易为恐惧。”
此句描绘了体弱患病之人因长期忧虑而陷入烦乱不安的心理状态。
3.语境与用法
- 情感色彩:带有较强烈的负面情绪,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 近反义词:近义词如“烦闷”“忧愤”,反义词如“平静”“安宁”(据搜索结果补充)。
4.补充说明
- 构词分析:“愤”多指愤怒或郁结的情绪,“愦”意为昏乱、糊涂,组合后强调因情绪积压导致的心神混乱。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或相关成语(如“警愦觉聋”),可参考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班爵板箱柄靶不来曹靖华叉锄尘颜齿冠怆怳川灵从舅村叟瞪矒钿合抵虚二六符图弓杆轿子勾动钩箴鬼魔过适故套故衔豪犷洪崖后果皇旨祸胎蠒素浇驳蛟龙得水集大成就世军社利捷立足密笈泌尿系统莫何弗平地机桥丁青于蓝契重阙巩人心上等兵时当十万火速寿星顺人腾榜贴凈鳀海委从挝打下的手隙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