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忿疾的意思、忿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忿疾的解释

忿怒憎恶。《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 孔 传:“人有顽嚚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后汉书·党锢传序》:“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南史·朱异传》:“四方餉馈,曾无推拒,故远近莫不忿疾。”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呜呼! 滂 ( 范滂 )生昏乱之朝,而标置自高,忿疾已甚,盖所谓杀其躯也。” 章炳麟 《论式》:“ 杨子 为《法言》,稍有裁制,以规《论语》,然儒术已勿能拟 孟子 、 孙卿 ,而復忿疾名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忿疾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强烈不满或憎恶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该词:

  1. 基本释义

    “忿”指愤怒、怨恨,《说文解字》释为“悁也”,即内心焦躁不平;“疾”表憎恨,《广雅》注为“恶也”。二字连用强调因厌恶而激发的愤恨心理,如《尚书·君陈》载“尔无忿疾于顽”,形容对顽固不化者的强烈反感。

  2. 词源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多用于描述对道德败坏或社会不公的批判情绪。如《后汉书·孔融传》中“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即暗含忿疾之情。唐宋诗词中逐渐扩展至对个人遭遇的愤懑表达。

  3. 用法特征

    作动词时需接对象,如“忿疾小人”;作形容词可修饰情绪状态,如“忿疾之色”。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评论或文学批评领域。

  4. 近义辨析

    与“愤懑”相比,“忿疾”更侧重对外界事物的主动憎恶;与“怨怼”不同,其情感强度更高且带有批判性,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强调“忿疾非私怒,乃义理之正”。

  5. 文化意涵

    儒家典籍中,该词常与“克己”修养对照出现,警示过度忿疾可能偏离中庸之道。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此类情绪需通过理性认知进行疏导。

网络扩展解释

“忿疾”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èn j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因极度愤怒或激动而产生的心情烦躁、难以平静的状态。常用于描述面对不公正或令人反感的事情时,情绪失控的情境。


2. 详细解释


3. 使用场景


4. 相关词汇


5. 注意事项

如需更多古籍例证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具体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多氨基比林般般保护人杯盂禅思尺兵寸铁摧抑大阪等腰三角形帝侧斗格封台附蝉寒客黑白电视花奶奶缓歌行黄苇欢谐火居狐疝嘉勋赍嗟劲吹九部乐稽查军卫叩门揽纳连城宝僚类灵阜令仪令色孟叟明人不做暗事木表暮想朝思内讳虐政杻镣谱叙弃过图新确执去日仁谨乳牀桑枢甕牖勝境佘太君讨生天假之年怗辞惕栗橦花托分蚊蚋文恬武嬉文治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