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疾的意思、忿疾的详细解释
忿疾的解释
忿怒憎恶。《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 孔 传:“人有顽嚚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后汉书·党锢传序》:“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南史·朱异传》:“四方餉馈,曾无推拒,故远近莫不忿疾。”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呜呼! 滂 ( 范滂 )生昏乱之朝,而标置自高,忿疾已甚,盖所谓杀其躯也。” 章炳麟 《论式》:“ 杨子 为《法言》,稍有裁制,以规《论语》,然儒术已勿能拟 孟子 、 孙卿 ,而復忿疾名法。”
词语分解
- 忿的解释 忿 è 生气,恨:忿恨。忿怒。忿詈(因愤怒而骂)。不忿(不服气,不平)。气不忿(看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气)。忿忿不平。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 疾的解释 疾 í 病,身体不舒适:疾病。目疾。残疾。讳疾忌医。 一般的痛苦:疾苦。 疼痛:疾首蹙额。 恨:疾恶如仇。 古同“嫉”,妒忌。 弊病,缺点:“寡人有疾”。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进。疾驰。疾足先得。
网络扩展解释
“忿疾”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èn j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因极度愤怒或激动而产生的心情烦躁、难以平静的状态。常用于描述面对不公正或令人反感的事情时,情绪失控的情境。
2. 详细解释
- 情绪表现:包含愤怒、憎恶的双重情感。如《尚书·君陈》中提到“尔无忿疾于顽”,孔传注释为“不可因他人顽固而愤怒憎恶”。
- 古今差异:现代用法更偏向“愤怒激动”,而古代文献(如《后汉书》《南史》)中多指“忿怒憎恶”,情感强度更高。
3. 使用场景
- 典型情境:形容因受委屈、遭遇不公或他人顽固而爆发的情绪,例如:“他因长期被误解而心生忿疾。”
- 延伸用法:可描述对某种现象或行为的强烈反感,如《南史》中“远近莫不忿疾”。
4. 相关词汇
- 近义词:愤懑、愤恨、憎恶
- 反义词:平和、宽容、淡然
5. 注意事项
- 现代使用中,“忿疾”属于书面化表达,日常口语较少用。
- 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单纯表示“愤怒”的词汇混淆,因其隐含“憎恶”成分。
如需更多古籍例证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具体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忿疾:这个词意思是愤怒和急躁的情绪。它的拆分部首是「心」和「疒」,笔画数为13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古代的写法是「忿」和「疾」两个独立的字,分别表示愤怒和疾病。现在使用的简化字将它们合为一个字,表示内心激烈的情绪。在繁体字中,仍然保留着这个字的原始写法,分别是「憤」和「疾」。这个词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没有特定的变化。这里有一个例句:“他因为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感到忿疾。”忿疾有些近义词包括愤怒、暴怒、激愤等。反义词可以是宽容、平静、冷静等。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