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風諭 ”。
"風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含蓄委婉的方式暗示、勸告或教化他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風喻(fēng yù)
指不直接明言,而以委婉含蓄的言語或事例進行暗示、勸導或教化。其本質是通過間接方式傳遞意圖,達到啟發或規勸的目的。《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以委婉的言辭勸告曉谕"【1】。
勸谏暗示
古代臣子常用此法規勸君主。如《史記·滑稽列傳》載淳于髡"以隱語風喻齊威王",通過比喻暗示治國之道【2】。此用法強調以隱蔽方式避免觸怒對方。
教化感召
引申為通過言行感化他人。東漢王充《論衡》言:"聖賢風喻,未可謂有補",指聖賢的教化未必立竿見影【3】。此處側重道德層面的潛移默化。
文學修辭
在古典文學中,"風喻"與"比興"手法相通。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稱《詩經》"比興風喻,猶其淺焉者也",說明其作為含蓄表達的藝術功能【4】。
與"諷喻"的關系
"風"為"諷"的古字,《說文解字》注:"風,諷也",故"風喻"即"諷喻"的前身【5】。現代漢語中"諷喻"更常用,特指借故事諷刺勸誡(如寓言),而"風喻"涵蓋更廣的委婉表達範疇。
使用消亡原因
因"風""諷"分化及白話文運動,該詞逐漸被"暗示""勸導""感化"等替代。今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學術語境。
權威參考來源
【1】《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3】《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4】《中國文學批評術語彙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5】《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風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存在以下兩種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暗門子白視并邊乘邅矗削打髀石道齋德配點金無術疊裡對應堕嬾恩沾發兵幹事膏粱子弟恭士枸芑關山阻隔慧心恢燿稽古揆今經構凈門襟靈眷邈摳摳縮縮兩樣靈均亂人亂妄輪渡漫反射煤氣竈南鄉子黏餻攀柏盤纡膨體紗破兇栖遅畎畒曲殺日出處天子賽祀上章時年手風宿威粟文唐古特棠橹痰迷心竅僮幹銅馬軍慰撫五宿香雪海縣馬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