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顧託 ”。
“顧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顧托”是“顧託”的異體寫法,核心含義為囑托、托付,多用于表達對他人的信任或臨終前的鄭重委托。
曆史典故
晉代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提到諸葛亮受劉備臨終托付:“及其臨終顧托,受遺作相”,體現托付國家大事的鄭重。
南朝謝靈運《折楊柳行》中“顧托兄與嫂”,則指對親人的囑托。
文學引用
唐代武則天的詩句“荷恩承顧托,執契恭臨撫”,展現了君臣間的信任關系。
明代李贽在《初潭集》中通過“此有俠骨,可以顧托”,強調對品格的認可。
部分來源(如、4)混淆了“顧托”與“顧”的其他釋義(如“照顧”“拜訪”),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區分。建議優先參考含文獻引用的解釋(如、3、5、6)。
《顧托》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在朋友、同事之間求助、寄托情感或托付事務。這個詞語常用于表達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情誼。
《顧托》的部首分别是“頁”和“手”,其中“頁”位于上方,表示與書籍有關的含義;“手”位于下方,表示與行動、實踐有關的含義。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看出這個詞的意思與書信、商務往來有一定的關聯。
《顧托》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五年》:“蓋喪之所以不拘禮也,奔之所以不顧托也。”意思是說葬禮上的規矩是可以適當放寬的,但奔走時不可馬虎。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大了意義,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和關心。
《顧托》的繁體字為「顧託」。
古代漢字寫作「顧托」,發展至今逐漸演變成現代的寫法。
1. 他知道我有困難,主動向我顧托,提供了很多幫助。
2. 在我們的友誼中,相互的顧托和支持是至關重要的。
互顧托、相顧托、托付、信托
相信、委托、信任、寄托
懷疑、警惕、防備、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