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尚书》中《尧典》、《汤诰》等篇的并称。亦泛指经书典籍。《汉书·王莽传中》:“各策命以其职,如典誥之文。”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 孟坚 辞惟温雅,理多愜当。其尤美者,有典誥之风,翩翩奕奕,良可咏也。” ********* 《民彝与政治》:“迨已极其暴厉恣睢之能事,犹恐力有弗逮,则又文之以古昔之典誥,夸之以神武之声威。”
(2).指典章诏令一类文字。《三国志·吴志·王蕃华覈等传论》:“ 华覈 文赋之才,有过於 曜 ,而典誥不及也。” 南朝 梁 沉约 《修定乐书疏》:“《檀弓》残杂,又非方幅典誥之书也。”
(3).指草拟诏令的官职。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近者,代言之臣未尝副吾意;若使居典誥之任,亦国华也。”
"典诰"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典"和"诰"两个单字构成。从构词法分析,"典"本义指重要的文献典籍,《说文解字》释为"五帝之书",后引申为法则、制度;"诰"原指上对下的告诫文告,《尚书》中有《大诰》《康诰》等篇目,特指帝王颁布的政令文书。二字合称最早见于《尚书》的典谟训诰体系,后成为古代官方文书的统称。
在历史演变中,"典诰"词义发生三次重要延伸:其一,汉代经学家用以特指《尚书》中《尧典》《汤诰》等核心篇章,如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称"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其二,魏晋时期扩展为朝廷重要诏令的代称,《文心雕龙·诏策》载"汉初定仪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其三,唐宋以后衍生出"典范性文书"的引申义,如《旧唐书·经籍志》将诏令集归类为"典诰"。
现代汉语词典学界定其双重含义:①特指《尚书》中的典、诰类文献,如《辞源》释义"《书》有典、谟、训、诰、誓、命诸体";②泛指古代帝王发布的正式文告,如《汉语大词典》载"典诰者,帝王诏令之统称"。该词现存最早书证见于《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
词义辨析方面需注意:"典诰"与"典谟"均出自《尚书》文体分类,但后者侧重谋略记载;与"诏令"属种关系,"典诰"强调文体的历史传承性。现代语言使用中,该词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和古代文体学领域,在《四库全书总目·诏令奏议类》等典籍中保持专业术语地位。
“典诰”是汉语词汇,拼音为diǎn gào,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释,并结合不同历史文献和用法说明:
经书典籍的统称
“典诰”最早指《尚书》中的《尧典》《汤诰》等篇目,后泛指儒家经典或重要典籍。例如《汉书·王莽传》提到“如典诰之文”,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赞其“有典诰之风”。
典章诏令类文字
指古代帝王颁布的政令、法律文件或官方文书。例如《三国志》提到“华覈文赋之才,而典诰不及也”,说明其与政治文书相关。
草拟诏令的官职
宋代苏轼在《张文定公墓志铭》中提及“居典诰之任”,即指负责起草诏令的官员职位。
权威性与象征意义
古代“典诰”被视为帝王治国的重要手段,具有法律效力和社会约束力。李大钊曾用“文之以古昔之典诰”形容统治者借助经典巩固权威。
文学与历史价值
在文体上,“典诰”常被用作史书论赞的典范,如《史通》评价其“辞惟温雅,理多惬当”。
如今“典诰”多用于形容重要文件或命令的颁布,或借指经典文献。例如:
“这份政策文件犹如现代典诰,影响深远。”
“典诰”一词融合了历史文献、政治文书和官职职能三重含义,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与文化的紧密关联。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如涉及《尚书》内容时侧重经典性,涉及诏令时则偏政治性。
(以上内容综合自、、、等来源。)
编次齿弊舌存传花击鼓打吭吭德祚雕华诋异阏积二虎发踪指使風流體扞圉弓调马服挂褡谷耗古时憾事荷珠环钏晦在鹄箭蹇浅醮设借剑敬惮窘慴饥扰酒次钜丽科臬莱亩黎黔柳弱花娇隆心挛踠路节绵绵密虑暖律欧轧僄勇颇胝迦铅擿清话青瞳清渭浊泾全壶镕鍊煞性奢虐深港通石火风灯饰纹手挝隧路停睛颓折托质卧隐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