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重九登高同飲菊花酒的聚會。 唐 白居易 《九日寄微之》詩:“去秋共數登高會,又被今年減一場。”《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老先生此來,恰好 虞老先生 尚未榮行,又重九相近,我們何不相約作一個登高會?”
(2).指上元日登高的聚會。 晉 陸翽 《邺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
“登高會”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傳統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節俗文化:
重陽節聚會
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期間,人們相約登高、佩戴茱萸、共飲菊花酒的習俗活動。這一傳統源自古代避災祈福的民俗,如唐代白居易《九日寄微之》提到“登高會”,《儒林外史》中也有相關記載。
上元節聚會
部分文獻提到“登高會”也指正月十五(上元節)的登高活動,如晉代《邺中記》記載正月十五的登高聚會,但這一習俗在後世流傳較少。
文化内涵
登高不僅是一種節俗,也蘊含“眺望遠方、開闊胸襟”的象征意義。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通過交流提升思想境界”的比喻,但此用法較傳統含義少見。
提示: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側重不同含義,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節日背景理解。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儒林外史》或唐代詩詞相關注解。
《登高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登上高山舉行的盛大活動或會議。在古代,登高會是一種提倡樂觀向上、激發士氣的活動,也是人們歡慶佳節的一種方式。
《登高會》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3個部首:“網”、“業”、“人”,其中,“網”和“業”都是左右結構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登高會》最早出現在宋代李商隱的《夜泊牛渚懷古》一詩中:“雲遮謝恩廟,雨繞骊山遊。登高會未已,揮涕淚沾裘。”這首詩中的“登高會”指的是在骊山上舉行的盛大集會。
《登高會》是《登高會》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登高會的漢字寫法為:“登”字側旁加“卄”,“高”字上面加“土”,“會”字是一個獨立的字形。
1. 每年清明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去山上舉行登高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公司為了激勵員工,特地組織了一場登高會,讓大家一起歡慶團結的精神。
組詞:登山、登頂、聚會、盛會。
近義詞:登高、登山、登頂。
反義詞:下降、下坡、下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