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亂奔。《南史·臧盾傳》:“ 南越 所獻馴象,忽於衆中狂逸,衆皆駭散。”
(2).狂放不羁。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沉彬》:“ 彬 ,字 子文 , 高安 人也,天性狂逸,好神仙之事。” 明 楊慎 《詞品·潘逍遙》:“ 潘閬 字 逍遙 ,其人狂逸不檢,而詩句往往有出塵之語。”
(3).指書法奔放飄逸。 唐 任華 《懷素上人草書歌》:“古來草聖無不知,豈不知 右軍 與 獻之 ,雖有壯麗之骨,恨無狂逸之姿。”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張志和》:“ 張志和 字 子同 , 會稽 人,性高邁不拘檢,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十卷,書迹狂逸。”
“狂逸”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及使用場景:
一、基本含義
形容行為或思想極端放縱、不受拘束,常指超出常理的狂放不羁狀态。由“狂”(狂放)和“逸”(自由)組合而成,強調打破常規的灑脫與不羁。
二、詳細釋義與用法
亂奔、失控
性格狂放不羁
藝術風格的奔放飄逸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提示:實際使用中需結合語境,避免混淆具體指向(如動物失控、性格特質或藝術風格)。
《狂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狂放灑脫、不拘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犬(狗)和茲(止),總共有12個筆畫。
《狂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犬代表了野性和狂放的一面,而茲則表示停止或控制。因此,組合在一起的犬茲形成了一個表示狂放、不受束縛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狂逸的寫法是「狂逸」,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狂逸」可能有一些變化。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有些時候可能會将犬的「犭」部放在上面,而将茲的「止」部放在下面,形成「狛逸」的寫法。
一些使用「狂逸」的例句如下:
一些與「狂逸」相關的詞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狂逸」來形容那些個性獨立、不受拘束的人,或是指某些藝術作品或表演風格的特點。這個詞語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常用于褒義的語境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