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勇猛。《後漢書·孝安帝紀》:“舉武猛堪将帥者各五人。”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彯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天雨花》第九回:“ 老左 十分武猛,不要殺他不得,反吃大虧。”
(2).指勇猛的人。 漢 王符 《潛夫論·考績》:“及選茂才、孝廉、賢良方正、惇樸、有道、明經、寬博、武猛、治劇,此皆名自命而號自定,羣臣所當盡情竭慮,稱君詔也。”《後漢書·孝桓帝紀》:“詔舉武猛,三公各二人,卿、校各一人。”《資治通鑒·漢順帝永和三年》:“詔書使我選武猛,不使我選清高。”
“武猛”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曆史文獻和現代解釋,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分析:
指武力強大、勇猛威武的狀态,既可形容個人或軍隊的戰鬥力,也可代指勇猛之人。
形容詞性
描述勇猛剛健的特質,如《後漢書》中“舉武猛堪将帥者”指選拔勇猛的将領,南朝王融的詩序也用“彯搖武猛”形容戰士的威武。
名詞性
指代勇猛之人,如漢代《潛夫論》将“武猛”列為選拔人才的标準之一,《資治通鑒》中“選武猛”也指挑選勇猛之士。
多用于形容軍隊、戰士的戰鬥表現,或強調個人勇武氣質。現代也可用于名字寓意,如“武”表勇武,“猛”表力量,組合後強化剛健特質。
需注意語境差異:古代側重實際戰鬥力,現代可能更偏向象征性描述(如名字中的期許)。
《武猛》是指一個人或事物具有強大的武力和勇猛的特點。這個詞常用來形容軍人、戰士、武器或戰術等方面的強大和勇猛。
《武猛》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
1.《武》的部首是“殳”,總共有6個筆畫。
2.《猛》的部首是“犬”,總共有11個筆畫。
《武猛》一詞源自于古代文獻和詩歌。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注重武力和勇猛的價值觀念。
在繁體字中,《武猛》的拼寫和意思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武猛》的寫法有所變化:
1.《武》在古代常以“戈”代替現代的“止”,即“戈猛”。
2.《猛》在古代常以“豕”代替現代的“犬”,即“武豕”。
1. 這支隊伍是真正的武猛部隊,無論面對任何敵人都能取得勝利。
2. 他的狼性訓練使他變得十分武猛,令人敬畏。
1. 武器:指用于作戰或攻擊的工具或裝備。
2. 猛士:指勇猛的戰士或勇士。
3. 武力:指軍事行動中運用的武器、技術和戰術等的力量。
1. 雄壯:指氣勢宏大,威武雄壯。
2. 勇猛:指非常勇敢、有膽量。
3. 強悍:指身體強壯,勇猛無比。
1. 弱小:指力量和體力不強,容易被克服。
2. 膽怯:指缺乏勇氣,容易害怕或退縮。
3. 懦弱:指缺乏勇敢和堅定的性格,容易被吓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