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回遹的意思、回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回遹的解釋

(1).邪僻;曲折。《詩·小雅·小旻》:“謀猶回遹,何日斯沮。” 毛 傳:“回,邪;遹,僻。” 宋 李綱 《聞山東盜感而賦詩》:“人謀自回遹,天意詎不仁。” 章炳麟 《排滿平議》:“至其言展轉相殺復仇無已者,斯尤回遹之辭。”

(2).用以指奸邪之人。 宋 曾鞏 《祭歐陽少師文》:“諫垣抗議,氣震回遹。”


猶回蕩。 明 方孝孺 《宋五公·司馬溫公》詩:“羣邪競迴遹,善政恣紛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回遹(huí y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本義及引申義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與字義溯源

  1. “回”:本義指旋轉、曲折,引申為迂回、偏離正軌。《說文解字》釋為“轉也,從囗,中象回轉形”。
  2. “遹”:通“繘”(jué),《說文》注“繘,邪行也”,表邪僻不正之意。二者結合,“回遹”即指路徑迂曲邪僻,偏離正道 。

二、核心釋義

  1. 本義:形容道路迂回邪曲。
    • 例:《詩經·小雅·小旻》:“謀猶回遹,何日斯沮?”(鄭玄箋:“回,邪;遹,僻。”指治國策略邪僻不正)。
  2. 引申義:
    • 行為邪僻:指人行事乖張,不守常法。如《漢書·叙傳下》:“回遹其志,匪夷匪惠”(顔師古注:“回,邪也;遹,僻也”)。
    • 文風隱晦:形容文辭曲折隱晦,不易理解。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評某些史文“回遹艱深,失記事之實”。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614頁):

    “回遹:邪僻;曲折。”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638頁):

    “回遹:乖違;邪僻。‘回’通‘違’,‘遹’通‘繘’。”

  3. 《詩經注析》(中華書局,程俊英注):

    “回遹:邪僻。指政策違反常道。”

四、語義演變

該詞多見于先秦兩漢文獻,後世漸少使用。其核心“偏離正道”的語義,在“回邪”“僻遹”等複合詞中仍有延續,如《宋史·奸臣傳》稱秦桧“性回邪,心險遹”。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漢書·叙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文史通義·古文十弊》(葉瑛校注本)
  4.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回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邪僻;曲折
    指事物偏離正道或路徑迂回曲折。如《詩經·小旻》中“謀猶回遹,何日斯沮”,毛傳注釋“回”為邪,“遹”為僻,合指謀略的偏邪不正。宋代李綱詩句“人謀自回遹”亦用此意,暗喻策略的偏差。

  2. 代指奸邪之人
    引申為對心術不正者的指稱。章炳麟在《排滿平議》中以“回遹之辭”批判某些言論的荒謬性,隱含對奸邪之人的貶斥。

二、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代詩文或學術讨論,現代漢語中已罕見。需注意其語境多含貶義,常與批判性内容相關,如政治謀略的失當或道德品行的批判。

建議結合《詩經》《李綱集》等原典進一步理解其用法。若需權威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勃然奮勵不嘗不倈不名一文慘雨酸風刹那長懋闡幽抉微徹侯沖克初令蹙零都孔目番蕉馮唐頭白富春渚該覈公布後腦滑汰虎豹騎胡部胡盧蹄活伶伶婟澤皦察嚼嚼解鈴雞駭激讦籍馬近世狂會狼貪懶驢愁連昏接晨陵司隆幹穆暢撓直為曲盤坳情賞清衷绮贍熱乎乎驲訃森邃善心勢降說不清私逃泰來否極談晤頹齡拖牢洞往志偎憐聞得汙漬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