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驽下頑劣。 宋 蘇轼 《書韓幹<牧馬圖>詩》:“龍顱鳳頸獰且妍,奇姿逸德隱駑頑。” 宋 範成大 《送滕子昭績溪罷歸》詩:“亦復念舊羣,依然嘆駑頑。”
“驽頑”是一個文言詞彙,由“驽”和“頑”二字組合而成,需結合兩者的含義進行解析:
字義分解
組合詞義
二者疊加後,“驽頑”多形容資質平庸且性格頑固的狀态,含貶義。例如蘇轼《書韓幹<牧馬圖>詩》中用“奇姿逸德隱驽頑”暗諷外表出衆卻内在平庸的馬匹。範成大詩句“依然歎驽頑”則借以表達對某人愚鈍固執的感慨。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需注意其文學性和語境中的批判色彩。
提示: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結合原文語境探讨。
《驽頑》一詞形容一個人行動遲緩、無能,缺乏進取心和奮鬥精神。它用于形容一個人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缺乏積極性和能動性。
《驽頑》是由馬部和元部組成的,部首是馬,偏旁是元。它的總筆畫數是21畫。
《驽頑》一詞的來源是出自《論語·子罕》,原文為:“朝聞道,夕死可矣。驽而不張,崇而不厲,哀而不傷。”這句話中的“驽而不張”一詞,後來演變為“驽頑”,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懶散和無能。
《驽頑》的繁體字為“駑頑”。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中的記載為準,古時候《驽頑》的寫法為“駑頑”。
他一直是一個驽頑的學生,從來不主動參加課外活動。
驽頑可以組成的詞語有:驽馬(形容馬行動遲緩);頑強(形容一個人精神堅韌,不屈不撓)。
與《驽頑》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懶散、懶惰、無精打采。
與《驽頑》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積極、進取、勤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