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符錄”。 1.道教所傳秘密文書符和箓的統稱。《北史·魏紀二·顯祖獻文帝》:“﹝ 天安 元年春正月﹞辛亥,帝幸道壇,親受符籙。”《隋書·經籍志四》:“符録十七部,一百三卷……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 宋 高承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符箓》:“《龍魚河圖》曰:‘天遣 玄女 下授 黃帝 兵信神符,制伏 蚩尤 。’《黃帝出軍決》曰:‘ 蚩尤 無道,帝讨之。夢 西母 遣人以符授之。帝悟,立壇而請,有玄魚銜符從水中出,置之壇中。’蓋自是始傳符籙也。”一本作“ 符録 ”。
(2).道士巫師所畫的一種圖形或線條,相傳可以役鬼神,辟病邪。《舊唐書·方伎傳·葉法善》:“ 法善 少傳符籙,尤能厭劾鬼神。”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山活6*佛》:“ 乾隆 乙巳、丙午間,有 順義 民婦 張氏 善醫術,兼工符籙祈禱之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符箓漢語 快速查詢。
符箓是道教文化中具有特殊宗教意義的符號與文書,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個層面解析:
基本釋義
符箓由“符”與“箓”組合而成。“符”指以朱砂或墨書寫的神秘圖形,象征天神旨意;“箓”則指記錄神吏名諱的冊籍,二者結合形成溝通天地的媒介。據《道教文化辭典》記載,符箓具有“召神劾鬼、鎮魔驅邪”的宗教功能。
結構與象征
典型符箓包含三部分:符頭(代表主事神祇,如三清符號)、符膽(核心咒語或神将名稱)、符腳(罡步或封印标記)。《道法會元》強調其結構需符合“陰陽五行布列之序”,體現道教宇宙觀。
文化内涵
符箓承載三重文化屬性:
曆史演變
東漢《太平經》已載早期符圖,魏晉時期靈寶派完善符箓體系,唐代發展出“符、咒、訣、炁”四法合一的成熟儀軌。宋代《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系統規範了符箓繪制儀範。
應用場景
主要分為三類:
符箓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綜合相關文獻解釋如下:
符箓是符與箓的合稱,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别:
符箓術起源于東漢巫觋文化,最早見于《後漢書·方術傳》記載的麹聖卿“丹書符”事迹,後逐漸成為道教标志性法術。
作為中國古代神秘符號體系,符箓融合文字、圖像與宗教儀式,既體現道教“天人感應”思想,也反映民間信仰對超自然力量的訴求。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曆史演變,可查閱《道教符箓考》等專業文獻。
愛博而情不專變量筆論薄草才力滄州殘臘遲利侈說黛尖當店殚精冬赈督理飯口分職富國強兵過抱紅嫣嫣互契家反宅亂鲛帕究極急症均人隽異狜猔憐新棄舊靈岩寺绺竊六欲龍種馬缦纓濛晦謀始南京臨時參議院南米平流丕丕基毗耶輕虛秦餘望漆園吏泣杖腮鬥森渺閃明詩帙水儉水銀燈瞬目儵昱頌酒庭角慰結惟所欲為五铢衣仙宮校走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