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寫作“奉錢”。《史記·蕭相國世家》:“ 高祖 以吏繇 鹹陽 ,吏皆送奉錢三, 何 獨以五。” 唐 元稹 《遣悲懷》詩之一:“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百官俸錢皆折估,而 革 父子獨受實錢。” 魯迅 《華蓋集續篇·記“發薪”》:“翻開我的簡單日記一查,我今年已經收了四回俸錢了。”
“俸錢”是古代指官吏所得的薪金,屬于曆史文獻和詩詞中的常見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基本含義
俸錢指官員任職期間領取的固定薪金,相當于現代的工資。該詞在古籍中有時寫作“奉錢”,屬于同義異形詞。例如《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官吏送行時以俸錢為禮金,而唐元稹詩句“今日俸錢過十萬”則直接描述官員收入水平。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相關延伸
該詞與“俸金”“俸祿”同義,例如宋代王禹偁提到“俸錢”用于購買藥品救助百姓,與“俸金”用法一緻。
現代引用意義
魯迅在雜文中提到民國時期“收俸錢”,以诙諧方式影射當時薪資發放的拖延現象,擴展了詞義的語境應用。
總結來看,“俸錢”是古代官員經濟待遇的核心詞彙,兼具曆史制度考證與文學表達功能,可通過具體文獻與詩詞進一步體會其文化内涵。
俸錢一詞可以指代官員、軍人、工人等工作所獲得的薪水或報酬。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有一定的曆史淵源和文化内涵。
段落2:拆分部首和筆畫俸的部首為人,筆畫數為9;錢的部首為金,筆畫數為8。拆分部首和筆畫有助于理解和書寫漢字。
段落3:來源俸錢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文獻中,其源自于古代社會對勞動者報酬的稱謂和交付方式。
段落4:繁體字形繁體字形是指在繁體字書寫系統中使用的俸錢字形。具體的字形形态會有些許差異,可通過字體的調整來呈現。
段落5: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時代,俸錢的寫法可能和現代稍有不同,具體的字形演變會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段落6:例句他每個月領到的俸錢足夠支付所有的生活開銷。
段落7: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俸祿、俸祿之地、有俸祿的人。
近義詞:工資、薪水、報酬。
反義詞:支出、損失、花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