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币的意思、斥币的詳細解釋
斥币的解釋
官庫中多馀不用待售之物。《周禮·天官·大宰》“九曰弊餘之賦” 漢 鄭玄 注:“弊餘,謂占賣國中之斥币。” 賈公彥 疏:“斥币謂此物不入大府,指斥而賣之,故名斥币。” 孫诒讓 正義:“謂國中之斥币不用者,隱度其直,受而賣之也……币餘之币,非币帛也。用之不盡則有餘,凡物皆然,不獨币帛而已。”
詞語分解
- 斥的解釋 斥 ì 責備:斥責。怒斥。駁斥。訓斥。 指,指出:斥謬(指出錯誤)。 使退去,使離開:斥退。 開拓:開地斥境。 多,廣:充斥。 偵察,伺望:斥候(舊時偵察敵情的士兵)。 鹽堿地:斥鹵。 古同“尺”,尺
- 币的解釋 币 (幣) ì 交換各種商品的媒介:貨币。外币。人民币。币值(貨币的價值)。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斥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多個文獻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斥币”指官庫中多餘、不再使用且待售的物資。這裡的“币”并非現代意義上的貨币,而是泛指財物(如布帛、器物等)。
出處與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大宰》中“九曰弊馀之賦”的記載。漢代鄭玄注釋為“弊馀,謂占賣國中之斥币”,即國家将多餘物資變賣以充實財政。唐代賈公彥進一步解釋:“斥币謂此物不入大府,指斥而賣之”,說明這類物資不納入國庫,而是直接出售。清代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補充:“币馀之币,非币帛也。用之不盡則有馀,凡物皆然”,強調“币”在此泛指各類剩餘物資。
字義拆分
- 斥:此處意為“指認、清點”,引申為“處理多餘物品”。
- 币:古義為“財物”,包括布帛、器用等(與現代“貨币”含義不同)。
總結
該詞反映了古代財政管理中物資流轉的機制,屬于特定曆史語境下的術語,現代已不常用。需注意結合上下文理解“币”的具體指代範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斥币》是指拒絕支付或否決某種金錢交易的意思。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斥"和"币"兩個字。"斥"部由"斤"和"土"組成,表示排斥、拒絕的意思;"币"部是表示貨币的意思。因此,"斥币"可以理解為拒絕支付貨币。
關于這個詞的來源,具體的曆史淵源我不太清楚。但可以猜測,這個詞可能起源于古代交易時的糾紛或拒絕支付的場景。
《斥币》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應該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些許變化。但是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我沒有深入了解,無法給出确切的答案。
關于例句,我也無法給出具體的例句,因為這個詞比較具體和專業化,應用的場景較為特定。但是,你可以嘗試構造一個例句,如:"他因不滿服務質量拒絕向商家斥币。"
至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不知道有什麼與之相關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