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 雲南 少數民族的一種打擊樂器。 雲南 傣 族民歌《地上的天堂》:“ 傣 家人歡聚在 瀾滄江 畔,鋩鑼敲得震天響。”《中國民間故事選·小木匠》:“他憤然的轉回宮廷,敲起無數面鋩鑼。”
铓鑼(máng luó)是中國西南地區及東南亞部分民族特有的一種打擊樂器,屬于銅鑼類樂器的一種變體。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二者組合體現其“金屬制、發聲尖銳”的核心特征。
形制
體薄而中央凸起呈乳狀(稱“鑼臍”),直徑通常30-60厘米,以銅錫合金鑄造。鑼臍厚度大于邊緣,振動時産生高亢基頻與豐富泛音。
演奏方式
懸挂于架,用裹布軟槌或硬槌敲擊鑼臍,通過力度與位置控制音色。單體使用或與象腳鼓、镲組成“傣族三大件”。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铓鑼,名詞。一種銅制打擊樂器,中間隆起,用槌敲擊發聲,流行于雲南傣族、景頗族等地區。”
《中國音樂詞典》:
“體鳴樂器。形似鑼而中央有半球狀凸起,音色渾厚悠長,多用于少數民族歌舞及宗教儀式。”
: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24307&SubID=72734
: http://www.ynich.cn/view.php?cat_id=14297 (雲南省非遺中心官網)
(注:部分紙質文獻無直接鍊接,保留标準出處信息以确保權威性)
铓鑼是我國雲南、廣西等地少數民族的傳統打擊樂器,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結構 铓鑼又稱冬鑼,因中央有半球形凸起(稱“鑼臍”),也被稱為乳鑼、奶鑼或包包鑼。其通體用青銅鑄造,外形呈圓盤狀,直徑通常為20-30厘米,邊緣較寬且略突起,整體厚實。
2. 演奏與音色 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執木槌敲擊凸起部位,音色渾厚低沉,具有獨特的圓潤感。常由4-5面不同大小的铓鑼組成一組,懸挂于架上演奏,形成豐富的音階變化。
3. 文化背景 主要流行于雲南傣族、景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常用于節慶、祭祀等集體活動。例如傣族民歌《地上的天堂》中便有“铓鑼震天響”的場景描述,體現其文化象征意義。
4. 曆史與材質 采用特制響銅鑄造,工藝傳承悠久。據《漢典》記載,“铓”字最早見于清代文獻《開國奇冤》,說明其曆史至少可追溯至明清時期。
(注:、3因權威性較低未直接引用核心信息,相關内容已通過高權威來源交叉驗證。)
布巾不了而了草台班城衛逞想遲聲舂糧蟲孽瘅惡彰善彈抨盜賣丁老地下水回灌第一世界胴部凡等複本福底兒福基福晉幹達達苟貪觀眺古奧貴嫔鬼頭錢恒性歡豫胡桐律級别九藏急須侉子臨末曆任理數盲目樂觀南山可移潘年偏佞千變覃遷瓊弁起送攝氏溫度計手膀子庶工俟伏斤松果速獨宿眷托開亡戶旺銷韋護文母污口橫蔑賢耦小杜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