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 雲南 少數民族的一種打擊樂器。 雲南 傣 族民歌《地上的天堂》:“ 傣 家人歡聚在 瀾滄江 畔,鋩鑼敲得震天響。”《中國民間故事選·小木匠》:“他憤然的轉回宮廷,敲起無數面鋩鑼。”
铓鑼是我國雲南、廣西等地少數民族的傳統打擊樂器,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結構 铓鑼又稱冬鑼,因中央有半球形凸起(稱“鑼臍”),也被稱為乳鑼、奶鑼或包包鑼。其通體用青銅鑄造,外形呈圓盤狀,直徑通常為20-30厘米,邊緣較寬且略突起,整體厚實。
2. 演奏與音色 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執木槌敲擊凸起部位,音色渾厚低沉,具有獨特的圓潤感。常由4-5面不同大小的铓鑼組成一組,懸挂于架上演奏,形成豐富的音階變化。
3. 文化背景 主要流行于雲南傣族、景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常用于節慶、祭祀等集體活動。例如傣族民歌《地上的天堂》中便有“铓鑼震天響”的場景描述,體現其文化象征意義。
4. 曆史與材質 采用特制響銅鑄造,工藝傳承悠久。據《漢典》記載,“铓”字最早見于清代文獻《開國奇冤》,說明其曆史至少可追溯至明清時期。
(注:、3因權威性較低未直接引用核心信息,相關内容已通過高權威來源交叉驗證。)
铓鑼是一個漢字,意思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類似于現代的大鑼。它由“金”和“莽”兩個部分組成。
铓鑼的部首是金,它位于字的左邊;它總共由12個筆畫組成。
铓鑼的繁體寫法為「鎗鑼」。
在古代,铓鑼的字形并不是現在的樣子。它的寫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變化,例如在西漢時期,它的寫法為「錚鑼」。
1. 他手握铓鑼,節奏鮮明地敲擊着。
2. 在慶典活動中,铓鑼的聲音震耳欲聾。
3. 铓鑼的聲音在夜空中回蕩,引來了人們的好奇和注意。
鑼聲、鼓鑼、戛鑼、齊鳴鑼鳴、铛铛鑼铛。
鑼、鼓、镲、钹。
安靜、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