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持的意思、倒持的详细解释
倒持的解释
见“ 倒持泰阿 ”。
词语分解
- 倒的解释 倒 ǎ 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摔倒。墙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对调,转移,更换,改换:倒手。倒换。倒车。倒卖。倒仓。倒戈。 正顺 倒 à 位置上下前后翻转: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转或
- 持的解释 持 í 拿着,握住:持笔。持枪。持牢(把稳)。 遵守不变:坚持。持久。持操(保持节操)。持之以恒。 主张,掌管:主持。持平。持国。持重。持之有故(立论有根据)。 对待,处理:持身(对待自己)。持盈。持
专业解析
“倒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手持物时颠倒方向,本该握柄处却握住刃部,比喻行事本末倒置、主次颠倒或授人权柄反受其害。具体释义如下:
-
字面意思:倒着拿,颠倒持握方向
- 指手持器物时,将本应握持的柄部(安全、掌控端)与危险的刃部(或作用端)位置颠倒。例如倒拿着刀剑,手握刀刃而将刀柄朝向他人。
- 来源依据:此义项是理解该词引申义的基础,在各类权威汉语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有明确记载。
-
引申义/比喻义:本末倒置,授人以柄
- 本末倒置,处置失当: 比喻处理事情时颠倒了主次、轻重、缓急的关系,未能把握关键。例如:“处理问题要抓住核心,不可倒持太阿,舍本逐末。”
- 授人权柄,反受其害: 此义项源于著名的历史典故“太阿倒持”。太阿(也作泰阿)是古代名剑。将太阿剑倒着拿,把剑柄递给别人而自己握住剑刃,意味着将权柄、主动权或优势拱手让人,自己反陷于危险境地。例如:“领导者若过度放权而不加监管,无异于倒持太阿,恐生祸患。”
- 来源依据:此比喻义广泛见于古代典籍和现代汉语使用中。其经典出处是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梅福传》:
“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释义:倒拿着泰阿宝剑,把剑柄交给了楚人。)
此句生动形象地比喻了将权柄授予他人反受其制的危险。后世如宋代苏轼《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诗中“倒持腰剑见客羞”亦用此典。现代汉语中,该词常用于批评政策失误、管理不善或战略错误导致优势丧失、被动挨打的局面。
“倒持”一词,从具体的持物动作(倒拿)引申出深刻的比喻意义,核心在于因行为颠倒、处置不当而导致主动权丧失、反受其害。其权威释义和经典用例主要源自古代重要典籍(如《汉书》)及权威汉语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倒持”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倒持”字面意为“颠倒持握”,指将物体(如剑、戈等)的刃部朝向自己、柄部朝向他人,比喻本末倒置或轻率授权导致自身受害。例如《汉书·梅福传》中“倒持太阿,授人以柄”即用此意。
二、核心典故与延伸
该词常与“泰阿”(古代名剑)连用为“倒持泰阿”或“太阿倒持”,典出《汉书》。其核心逻辑是:
- 权力让渡风险:如同将剑柄交给他人,自己反受其害;
- 行为失当:形容处理事务时违背常理,如《后汉书》中“倒持干戈,授人以柄”。
三、使用场景
- 批评决策失误:常见于描述因轻率授权、管理失序而引发危机的语境;
- 文学与历史评论:多用于分析权力斗争或政治策略,如唐代白居易诗句“真宰倒持生杀柄”。
四、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本末倒置、授人以柄
- 反义词:大权独揽、纲举目张
五、例句参考
“若为社稷思长计,肯把干将自倒持。”(出自古诗,强调主动规避风险)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或词源考证,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禄山百氏八角鼓边疆并后博徒不详不由分说巉差长明灯乘虚迭出称早创钜痛仍储户迭宿二伏分珪分絶咕噔归涂国初鴶鵴骄抗棘柴结愲谨白警探积日济胜具爵士乐匡扶亮油油陵殿六箸灭没木杻能有匿藏炮膛嫖宿瞥地潜鹄潜神迁邑齐量等观轻霭任属三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闪倏缩颈纬帽暐晔文字綫春鲜紧闲位笑模滋儿小休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