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雨。 漢 焦贛 《易林·巽之離》:“隱隱大雷,霶霈為雨。” 唐 元稹 《獻荥陽公詩五十韻啟》:“持杯棬而承澍雨,自滿而止,又安能測其霶霈之所至哉!” 清 曹寅 《望雨謠》:“幽天赫赫勢霶霈,雷公振鐸驅山碎。”
(2).比喻盛大;盛多。 唐 獨孤及 《酬皇甫侍禦望天灊山見示之作》詩:“天旋物順動,德布澤霶霈。”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上坐未久,書生殺驢拔蒜備饌,酒肉霶霈,上顧而奇之。” 宋 歐陽修 《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詩:“有時肆颠狂,醉墨灑霶霈。”
“霶霈”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現代詞典及方言用法,需注意方言含義主要在潮汕地區使用。
《霶霈》是一個形容詞,意為雨水豐沛,形容雨水充沛連綿。可以用來描述雨季或者大雨降臨的情景。
《霶霈》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雨」和「非」。其中,「雨」表示與雨水有關,「非」表示以外、非常。這個詞總共有17個筆畫。
《霶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如《廬山謠》中有“雨曾霶霈五更春”一句。它通過形象的表達,展示了雨季的豐沛和雨水的連綿。
《霶霈》的繁體字為「霖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霶霈」有時候會寫成「霦霈」或者「凬霈」,但現代通用的寫法是「霶霈」。
1. 這個地區的雨季非常長,一直持續到十月份,雨水霶霈。
2. 今天突然下起了一場霶霈的大雨,把整個城市都淹了。
組詞方面包括:霶霈雨、霶霈天、霶霈之害等。
近義詞有:暴雨、傾盆大雨、大雨如注。
反義詞有:旱、幹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