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進中的船。 唐 柳宗元 《遊南亭夜還叙志七十韻》:“曠望援深竿,哀歌叩鳴艚。”
“鳴艚”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解釋
拼音:míng cáo
釋義:指行進中的船隻,常用于古典文學中描述船隻在行駛時的動态場景。該詞由“鳴”(聲響)與“艚”(一種船型)組合而成,可能暗含船隻行進時伴隨的聲響或劃水動作。
出處與用法
相關拓展
建議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柳宗元集》等權威文獻,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與用例。
《鳴艚》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指的是船上劃船者所用的木鼓。
《鳴艚》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鳥,右邊的部首是舟。整個漢字共有19個筆畫。
《鳴艚》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擊鼓》一詩中:“或鳴或艚,或左或右。”後來成為了船上劃船時用來鼓舞士氣的樂器。在繁體字中,鳴艚的寫法為「鳴艚」。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鳴艚的寫法略有不同。以漢字博物館所藏西周金銅器鼎鳴艚紋為例,字形更為古樸,表示為「水共・鳴合」。
鳴艚的聲音在江面上回響,伴着劃船的節奏,讓人們充滿力量和幹勁。
鳴艚聲、鳴艚樂隊、鳴艚節
船鼓
靜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