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詞科的意思、詞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詞科的解釋

科舉名目之一。此科主要選拔學問淵博,文辭清麗,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宋 代又為宏詞科、詞學兼茂科、博學宏詞科的通稱。 清 代則專指博學鴻詞科。 唐 無名氏 《玉泉子》:“ 德裕 嘗為藩府從事日,同院 李評事 以詞科進,適與 德裕 同官。”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真西山》:“於是與之延譽於朝,而繼中詞科,遂為世儒宗焉。” 黃人 《<清文彙>序》:“繼世之主,懋學右文;兩舉詞科,而駿雄遊彀;宏開四庫,而文獻朝宗。”參閱《宋史·選舉志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詞科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專設的科目類别,特指以詩賦、策論等文學創作為主要考核内容的科目。其核心在于選拔擅長文辭、具備文學才華的應試者,與側重經義、策論的“經義科”形成互補。以下從四個方面詳細闡釋:

一、定義與性質

詞科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考察應試者的文學創作能力,包括詩、賦、诏、诰、表、箴、銘等文體。其設立初衷是為朝廷選拔具備文采、能勝任文書起草工作的專門人才。例如,宋代設有“博學宏詞科”,應試者需現場撰寫符合官方規範的公文或文學作品,強調格式嚴謹與辭藻典雅。

二、考試内容與特點

  1. 文體要求嚴格

    考生需熟練掌握各類官方文書的寫作規範,如诏書需莊重簡練,表章需恭敬得體。唐代試賦講究聲律對仗,宋代則更注重實用性與思想深度。

  2. 題目來源廣泛

    試題多出自經史典籍或時事政策,如以《春秋》典故拟诏,或以邊防策略為題作論,考驗考生融彙學識與文思的能力。

三、曆史沿革與演變

四、社會影響與意義

詞科推動了古代應用文體的規範化發展,催生了《文心雕龍》《文章辨體》等文論著作。其選拔的人才多任職翰林院、中書舍人等職,如蘇轼曾應制科(含詞科性質),其公文寫作深刻影響了宋代政令文風。同時,詞科對民間文學教育産生輻射,私塾教學常以詞科範文為教材,促進骈文、律賦的普及。

權威參考來源:

  1. 《新唐書·選舉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馬端臨《文獻通考·選舉考》(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4. 王應麟《辭學指南》(《玉海》附刻本)
  5. 當代研究: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詳述詞科官職遷轉)

(注:因古籍原版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或“國學大師”平台檢索相關典籍原文;現代著作可參考各大圖書館電子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詞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特殊科目,主要選拔文辭卓越、擅長草拟官方文書的人才。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功能
    詞科是科舉名目之一,其核心目的是選拔學問淵博、文辭清麗且能勝任朝廷文書拟寫的官員。這一科目尤其重視應試者的文學功底和公文寫作能力,要求文章“典重溫雅、深厚恻怛”,與普通四六骈文區分開來。

  2. 朝代演變

    • 宋代:細分為宏詞科、詞學兼茂科、博學宏詞科,注重綜合文采與學識。
    • 清代:專指“博學鴻詞科”,康熙、乾隆時期曾開設,用以籠絡漢族名士。
    • 南宋嘉定年間:因朝廷忌憚文士影響力,曾一度停止詞科取士,導緻人才選拔标準降低。
  3. 選拔标準與争議
    應試者需通過嚴格考核,内容涉及诏令、制诰等官方文體。但後期出現過分追求辭藻華麗而内容空洞的現象,甚至被批評為“褒稱過實”“谀詞雕刻”,偏離了“王言之體”的要求。例如,宋代徐子儀因一字之誤落選,反映考核的嚴苛性。

  4. 曆史影響
    詞科不僅是選拔機制,也推動了古代公文寫作的規範化。唐代李德裕、宋代真德秀等名臣均與詞科相關,可見其對官僚體系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考試内容或曆史案例,可查閱《玉泉子》《齊東野語》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案闆熬頭兒逼認閉蓄不單布囊其口不識局面蒼鹘嗔妒尺蘖叢塗促死促滅東方學士費力勞心佛堂貢禮貴胤寒憊何家紅闳識孤懷華镳彙次佳偶介字酒價疾行嵁巗哭靈類萃骊阿聊備一格領受臨危制變俚曲濾器痲瘋買椟還珠馬來人美劭南董難解之謎抛漾偏過仆大夫輕悍窮阙讓爵三徽順濟侯松柏後雕蘇丹港夙夜匪解它法讨打鼗音銅華香匳跣腳崄夷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