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词科的意思、词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词科的解释

科举名目之一。此科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宋 代又为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的通称。 清 代则专指博学鸿词科。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德裕 尝为藩府从事日,同院 李评事 以词科进,适与 德裕 同官。”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真西山》:“於是与之延誉於朝,而继中词科,遂为世儒宗焉。” 黄人 《<清文汇>序》:“继世之主,懋学右文;两举词科,而骏雄游彀;宏开四库,而文献朝宗。”参阅《宋史·选举志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词科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专设的科目类别,特指以诗赋、策论等文学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的科目。其核心在于选拔擅长文辞、具备文学才华的应试者,与侧重经义、策论的“经义科”形成互补。以下从四个方面详细阐释:

一、定义与性质

词科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文学创作能力,包括诗、赋、诏、诰、表、箴、铭等文体。其设立初衷是为朝廷选拔具备文采、能胜任文书起草工作的专门人才。例如,宋代设有“博学宏词科”,应试者需现场撰写符合官方规范的公文或文学作品,强调格式严谨与辞藻典雅。

二、考试内容与特点

  1. 文体要求严格

    考生需熟练掌握各类官方文书的写作规范,如诏书需庄重简练,表章需恭敬得体。唐代试赋讲究声律对仗,宋代则更注重实用性与思想深度。

  2. 题目来源广泛

    试题多出自经史典籍或时事政策,如以《春秋》典故拟诏,或以边防策略为题作论,考验考生融汇学识与文思的能力。

三、历史沿革与演变

四、社会影响与意义

词科推动了古代应用文体的规范化发展,催生了《文心雕龙》《文章辨体》等文论著作。其选拔的人才多任职翰林院、中书舍人等职,如苏轼曾应制科(含词科性质),其公文写作深刻影响了宋代政令文风。同时,词科对民间文学教育产生辐射,私塾教学常以词科范文为教材,促进骈文、律赋的普及。

权威参考来源:

  1. 《新唐书·选举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4. 王应麟《辞学指南》(《玉海》附刻本)
  5. 当代研究: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详述词科官职迁转)

(注:因古籍原版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或“国学大师”平台检索相关典籍原文;现代著作可参考各大图书馆电子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词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科目,主要选拔文辞卓越、擅长草拟官方文书的人才。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功能
    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其核心目的是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且能胜任朝廷文书拟写的官员。这一科目尤其重视应试者的文学功底和公文写作能力,要求文章“典重温雅、深厚恻怛”,与普通四六骈文区分开来。

  2. 朝代演变

    • 宋代:细分为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注重综合文采与学识。
    • 清代:专指“博学鸿词科”,康熙、乾隆时期曾开设,用以笼络汉族名士。
    • 南宋嘉定年间:因朝廷忌惮文士影响力,曾一度停止词科取士,导致人才选拔标准降低。
  3. 选拔标准与争议
    应试者需通过严格考核,内容涉及诏令、制诰等官方文体。但后期出现过分追求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现象,甚至被批评为“褒称过实”“谀词雕刻”,偏离了“王言之体”的要求。例如,宋代徐子仪因一字之误落选,反映考核的严苛性。

  4. 历史影响
    词科不仅是选拔机制,也推动了古代公文写作的规范化。唐代李德裕、宋代真德秀等名臣均与词科相关,可见其对官僚体系的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考试内容或历史案例,可查阅《玉泉子》《齐东野语》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闇弱白舍人行诗图半景萆挈不容置喙乘坚伺隙传国打觔斗倒悬之急大牙邓廷桢防身斧斤符师管蔡故步自画归忌孤窭和利宏迈黄龙饮黄绮僭词恝然解放区讥戏蠲罢鞠躬军门哭丧棍来世雷人理亏心虚历子鸾翅禄儿拈掇剖拨墙岸抢呼气锤寝幄崎崟气志荣章柔蔬阮家时揖所在腾遌田宫霆乱铜镜同室操戈屠剪伍老想来先声小谢邪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