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外讨伐。《新唐书·东夷传·高丽》:“詔 营州 都督 张俭 等发 幽 营 兵及 契丹 、 奚 、 靺鞨 等出讨。”
"出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出兵征伐、讨伐,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军事行动。以下是具体解析:
"出"
指离开原地、发动行动,引申为派遣军队或发起军事行动。《说文解字》释:"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此处引申为军事力量的出动。
"讨"
本义为声讨、征伐。《说文解字》:"讨,治也。从言从寸",段玉裁注:"发其纷纠而治之曰讨"。在军事语境中特指以武力惩戒不义,如《左传·宣公二年》:"讨不服也"。
组合释义:"出讨"即发兵征伐,强调主动出兵以正义之名讨伐敌方。
《资治通鉴·唐纪》
"(安禄山)诈称奉密旨讨杨国忠,引兵出讨。"
此处指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出兵叛乱,印证"出讨"的军事行动性质。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权遂遣瑜出讨麻、保二屯。"
描述孙权派遣周瑜出兵征讨麻、保二地,体现"出讨"的主动征伐含义。
来源:中华书局《三国志》校注本。
该词属古语遗存,现代汉语除历史研究、文学创作外极少使用,近代逐渐被"出征""讨伐"等替代。
参考资料原文节选:
《资治通鉴·唐纪》:"(安禄山)至蓟城南,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引兵而南。"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出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出外征讨或讨伐,多用于军事或政治行动的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根据权威历史文献《新唐书·东夷传·高丽》记载,“出讨”指军队外出进行征伐行动。例如:“诏营州都督张俭等发幽营兵及契丹、奚、靺鞨等出讨。”。此处描述了唐代对高丽的军事行动,强调“出讨”的军事性质。
字义分解
现代延伸用法
在非军事语境中,可比喻为“提出讨论”或“公开探讨”。例如:“网友提出讨论领导视察封路的合理性”,此处“讨”引申为探讨、商议,但此用法较为少见。
相关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新唐书》等古籍或权威辞典。
爱物儿奥里亚人卑促便饭壁炉蚕神草靸侧庶豺狼野心车夫车牙除官叨念道品丢盔抛甲东顾豆茎断市方佯干仆干手皇朝浆水石拣退健侠积雪封霜蜫蠕乐道安命鍊顶料检流习乱搞论叙螺江簏箱漫钞麻疹敏感名刹牛不喝水强按头配匹嫖姚樵汲青蓼亲敬亲校肉丝山客蛇心佛口适馆授粲授方素幡铁树花开投充抟扶韡袴黠诡仙吏小彴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