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夢的意思、象夢的詳細解釋
象夢的解釋
謂描繪夢中所見者的形貌。《國語·楚語上》:“如是而又使以象夢,求四方之賢聖。” 韋昭 注:“思賢而夢見之,識其容狀,故作其象而使求之。”
詞語分解
- 象的解釋 象 à 哺乳動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多産在印度、非洲等熱帶地區,門牙極長,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藝術品:象牙。象牙寶塔(喻脫離群衆和生活的文學家、藝術家的小天地)。 形狀,樣子:形象。景象。氣象。現象。
- 夢的解釋 夢 (夢) è 睡眠時身體内外各種刺激或殘留在大腦裡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動:做夢。夢幻。夢鄉。夢魇。夢呓(夢話)。夢想。夢寐以求。同床異夢。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象夢”的漢語詞典釋義
“象夢”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典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夢境中呈現的象征性内容或景象。它源于中國古代占夢文化,強調夢境并非虛幻無意義,而是蘊含着可被解讀、預示吉兇禍福的象征符號(“象”)。該詞主要見于古代典籍及對其的注釋研究中。
-
詞義核心:象征之夢
- “象”在此指象征、征兆、表象。《周易·系辭上》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說,強調“象”是事物本質的外在顯現或預示。
- “夢”即睡眠中的精神活動所産生的意象與體驗。
- 因此,“象夢”特指那些包含象征意義、能夠被占夢者(古代負責解夢的官員)依據特定理論(如陰陽五行)進行解釋和推斷未來吉兇的夢境。它區别于普通的、無特殊預示意義的夢境。
-
出處與經典語境
- “象夢”一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儒家經典《周禮》。《周禮·春官宗伯·占夢》記載了古代占夢官的職責:“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兇。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季冬聘王夢,獻吉夢于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萌于四方,以贈惡夢,遂令始難驅疫。”
- 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為《周禮·占夢》中“六夢”作注時,引用了同時代另一位學者鄭衆(鄭司農)的解釋:“六夢:正夢,無所感動,平安自夢;噩夢,謂驚愕而夢;思夢,覺時所思念之而夢;寤夢,覺時道之而夢;喜夢,喜悅而夢;懼夢,恐懼而夢。此六者,夢之象也。”
- 鄭玄在此注中明确指出“此六者,夢之象也”,這裡的“夢之象”即指這六類夢境的現象、形态或象征類型。後世學者在闡釋鄭玄注時,常将“夢之象”或“象夢”作為一個固定概念來理解,指代可被分類和占卜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夢境本身。
-
用法與内涵
- 占卜對象: “象夢”是古代占夢活動的直接對象。占夢官通過觀察、分析“象夢”(夢中的象征景象),結合天時、陰陽等理論,判斷其預示的吉兇。
- 文化意蘊: 該詞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夢的看法:夢并非純粹的主觀幻覺,而是天人感應、身心狀态的一種特殊顯現,是溝通現實與未知、人與神靈(或天道)的一種途徑。夢中的“象”承載着需要解讀的信息。
- 學術研究: 在現代漢語研究與傳統文化研究中,“象夢”主要作為一個曆史詞彙和概念出現,用于探讨中國古代的占夢制度、夢的理論(夢學)以及相關的哲學、文化思想。
“象夢”指古代占夢理論中,那些被認為包含象征意義、能夠預示吉兇禍福并可供占卜的夢境景象或類型。其核心在于“象”的象征性與可解讀性,源于《周禮》記載的占夢制度及鄭玄等學者的注釋,是中國傳統夢文化和占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參考來源:
- 《周禮注疏》 (鄭玄 注, 賈公彥 疏):記載“六夢”分類及鄭玄注解“此六者,夢之象也”的原始文獻依據。可參考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學大師網的相關條目 。
- 《漢語大詞典》:對“象夢”有收錄和釋義,通常引《周禮》鄭玄注作為書證,定義為“謂占夢而知其吉兇”。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或線上版(如漢典等收錄的《漢語大詞典》内容) 。
- 古代漢語及文化研究著作:研究中國古代占卜、民俗、思想史的學術著作常會闡釋“象夢”概念及其文化背景。例如,研究《周禮》制度、鄭玄經學或中國夢文化的專著或論文。
網絡擴展解釋
“象夢”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基本釋義
“象夢”指描繪夢中所見者的形貌,即通過語言或圖像将夢境内容具象化。該詞最早見于《國語·楚語上》:“如是而又使以象夢,求四方之賢聖。” 韋昭注解為:“思賢而夢見之,識其容狀,故作其象而使求之。”說明古人認為通過描繪夢中賢者的形象,可依此尋訪現實中的賢才。
2.文學與曆史應用
- 曆史典故:在《國語》的記載中,“象夢”與求賢相關,反映了古代通過夢境占卜或啟示來輔助決策的文化現象。
- 詩詞引用:近現代詩詞中,“象夢”被用于表達虛實交織的意境,如汪精衛詩句“栖鴉枝不動,想象夢魂適”,以及王錫玙的“波搖幻象夢疑真”。
3.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需注意“象夢”與“直夢”(直接反映現實的夢)不同,前者強調對夢境的描繪與象征性表達,後者則指夢境内容直接對應現實事件(參考民間說法,但未見于權威文獻)。
4.現代理解
現代語境中,“象夢”可引申為對抽象感受或虛幻場景的具象化描述,例如用藝術、文字等形式表現夢境中的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詩句背景,可參考《國語》原文或相關詩詞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戚安貼阿嗜半肢瘋寶笥悖時搏景布帆不帑闡揚光大晨纓吃不準叱搭刍尼黨固大聲疾呼頂樁诋擿第一義棟星二朝訪義翻錄非不負材任氣艮維何以紅釭黃柯穢陋揮掃昏鄙夾闆剪棄激奬疚歉庫府餽贻溜刷漏卮難滿亂烽夢齡明黠密雲不雨賠付切切在心輕軟窮辟榮牒收場屬下所業泰山梁木剔齒纖通臂猿完親文馬霞舉細不容發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