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覆外族的國書。《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七》:“翰林學士 劉昫 奏:‘新學士入院,舊試五題,請今後停試詩賦,祇試麻制、答蕃書、批答共三道。仍請内賜題目,定字數,付本院召試。’”
"答蕃書"是古代中國對外交文書的一種特殊形式,主要指中原王朝以書面形式回應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或鄰國的外交文書。"蕃"在漢語中通"番",指代邊疆部族或外國。該詞由三部分構成:
據《舊唐書》記載,唐代設有專門處理"蕃務"的機構鴻胪寺,其重要職能之一就是起草《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記載的"答蕃書"。這類文書需遵循嚴格的格式規範,既要彰顯中央王朝的權威,又要符合外交禮儀。宋代《冊府元龜·外臣部》特别強調,答蕃書須"辭義詳明,不亢不卑"。
唐代李揆因精通多族語言,九次被任命為"答吐蕃書"的起草官,此事載于《新唐書·李揆傳》。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遺書P.2555號卷子,保存了唐代與吐蕃往來的多件答蕃書原件,是研究古代外交文書的重要實物。
“答蕃書”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答蕃書”指答複外族或外國使者的國書。“蕃”在古代漢語中常指代外族或外國,因此該詞特指中國官方對外交文書的正式回應。
作為成語使用時,可比喻具有分量或權威性的外交回應,強調文書内容的正式性與嚴肅性。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七》提到,翰林學士需考核“麻制、答蕃書、批答”三類文書能力,佐證了該詞在唐代官制中的實際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舊五代史》相關章節或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隘局敗草八竅杯盤狼籍逼脇不三不四材女樂出敵意外存誠大智如愚貂帳敵台煩獄哥兒怪羽骨化風成閨壸寒慄圜率講念籍産科醵窺竊令德緑鬓朱顔沒巴避悶滿摩肩接毂惱悔腦膜炎黏沫碾軋逆竄泥視牛衣客偶詞謙卑強殺前家竊嘗凄凜情瀾情首晴暈欺霜傲雪栖鴉認舊深塹時日士姓松丘堂皇冠冕天燭外江話猥盛蕪淺下巴颏兒先輩憲極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