锉刻的意思、锉刻的详细解释
锉刻的解释
犹言磨砺刻求。 宋 王安石 《马汉臣墓志铭》:“予亦识其可教,以礼法开之,﹝ 汉臣 ﹞果大寤,遂自銼刻,务以入礼法。”一本作“挫刻”。
词语分解
- 锉的解释 锉 (銼) ò 用钢制成的磨钢、铁、竹、木等的工具:锉刀。钢锉。扁锉。 用锉磨东西:把铁条锉细。 古同“挫”,折伤,挫败。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 刻的解释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刻。 时间: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
网络扩展解释
“锉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uò kè,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锉刻”意为“磨砺刻求”,指通过不断磨炼和严格要求来追求目标或完善自身。例如,宋代王安石在《马汉臣墓志铭》中写道:“遂自銼刻,务以入礼法”,形容马汉臣通过自我约束和修养来遵循礼法。
2.字义分解
- 锉(cuò):原指一种多刃的手工工具(如锉刀),用于对金属、木材等表面进行微量加工。
- 刻(kè):既有“雕刻”的动作含义,也指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
组合后,“锉刻”引申为通过反复磨砺和精雕细琢来达成目标。
3.用法与语境
- 文学用法:多用于描述对自身或他人的严格要求,如“自锉刻”表示自我磨砺。
- 比喻延伸:在文学作品中,也可比喻事物经过长期雕琢形成的痕迹(如“抓挠、锯锉、刻凿”留下的印记)。
4.相关注意
- 部分文献中,“锉刻”也写作“挫刻”,属于异文现象。
-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文或特定文学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王安石《马汉臣墓志铭》原文或相关古籍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锉刻》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削减、修整或处理物体的表面,以达到光滑平整的效果。下面是关于《锉刻》的一些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锉刻》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金”和“刂”,其中“金”表示金属,而“刂”表示刀。这个词总共有10个笔画。
来源:《锉刻》一词源于古代人们用刀锉制物体表面的行为,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常用词汇。它常用于描述匠人利用锉刀修整物体形状的过程。
繁体:《锉刻》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銼刻」。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锉刻》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文字形态的变化和记载的限制,目前没有确切的古代写法可以参考。
例句:1. 他用锉刻精心修整木器的边缘。
2. 这位雕刻师傅手法娴熟,一锉一刻,让木雕栩栩如生。
组词:锉刻工具、锉刻技巧、锉刻细腻
近义词:磨削、刮除、修整
反义词:加固、加工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