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蕨的意思、迷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蕨的解釋

一種形狀似蕨的草。嫩葉可食。《詩·召南·草蟲》“言采其薇” 宋 朱熹 集傳:“薇,似蕨而差大,有芒而味苦,山間人食之,謂之迷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二·蕨》:“一種紫萁,似蕨有花而味苦,謂之迷蕨。初生亦可食。《爾雅》謂之月爾,《三蒼》謂之紫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迷蕨”一詞有兩種不同層面的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1. 植物學定義
    指一種外形類似蕨類的植物,嫩葉可食用。據《詩經》和《本草綱目》記載,其學名可能與“薇”或“紫萁”相關,被古人稱為“迷蕨”()。例如:

    • 朱熹在《詩集傳》中提到:“薇,似蕨而差大……謂之迷蕨。”
    • 李時珍描述其“有花而味苦”,初生時可食用。
  2. 成語比喻義(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拆解為“迷”和“蕨”,比喻人在困境中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的狀态()。例如:

    • 用于形容面對複雜問題時産生的困惑心理,如團隊決策困難或個人迷茫。

需注意:植物學定義具有明确曆史文獻支持,而比喻用法尚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建議在學術或文學創作中優先參考傳統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迷蕨

迷蕨是一個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包括“迷”和“蕨”。

“迷”的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辶5,字義為迷惑,迷失方向,引申為喜歡、癡迷。來源于古代文獻中的一種迷人的神奇草木。

“蕨”的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艹12,字義為蕨類植物,又稱為蛇麻。蕨類植物可以食用,并用于藥用等方面。

來源

“迷蕨”一詞源自古代文獻,形容一種神奇的迷人植物,它的美麗和特殊性質使得人們陷入癡迷。

繁體

在繁體字中,“迷蕨”可以寫作“迷蕨”。繁體字常見于台灣、香港等地的書寫和印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迷蕨”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寫法。由于漢字的演變和變體,不同曆史時期會有一些變化。

例句

1. 他迷戀着那片神秘的迷蕨叢。

2. 這種迷蕨具有草藥的價值。

組詞

迷魂藥、蕨類植物、迷途、蕨類繁殖

近義詞

1. 迷幻植物

2. 迷人的蕨類

反義詞

1. 清楚的路

2. 非迷人的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