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留犂撓酒的意思、留犂撓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留犂撓酒的解釋

《漢書·匈奴傳下》:“ 昌 猛 與單于及大臣俱登 匈奴 諾水 東山 ,刑白馬,單于以徑路刀金留犂撓酒,以 老上單于 所破 月氏王 頭為飲器者共飲血盟。”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徑路, 匈奴 寶刀也。金,契金也。留犂,飯匕也。撓,和也。契金著酒中,撓攪飲之。”用寶刀“徑路”、飯匕“留犂”攪酒,作血盟之飲,是 漢 時 漢 與 匈奴 間訂盟的一種儀式。後以“留犂撓酒”謂漢族王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統治者訂立和約。 宋 王安石 《次韻平甫喜唐公自契丹歸》:“留犂撓酒得戎心,繡袷通歡歲月深。” 宋 秦觀 《送林次中奉使契丹》詩:“留犂撓酒知胡意,尺牘貽書見 漢 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留犂撓酒"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匈奴習俗的典故性詞語,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匈奴首領與漢朝使臣或重要人物舉行盟誓儀式時,以特定器物攪動血酒共飲,象征締結盟約的行為。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語分解釋義

  1. 留犂

    指匈奴單于使用的金質匕首或短刀。"留犂"(音近"徑路刀")為匈奴語音譯詞,象征最高權力。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單于常佩金飾匕首,用于祭祀及盟誓儀式,代表其身份與神權授意。

  2. 撓酒

    "撓"意為攪動、混合,"撓酒"特指将牲畜鮮血與酒混合于容器中,以兵器攪動後分飲。此行為是匈奴盟誓儀式的關鍵環節,象征締約雙方血脈相融、生死與共的契約精神。

二、完整典故釋義

"留犂撓酒"典出《漢書·匈奴傳》,描述匈奴單于與漢使締結盟約的儀式:單于以"留犂"(金匕首)攪動血酒,雙方共飲立誓。其文化内涵包含:

三、文化流變與引用

該典故在後世文學中成為"異族盟誓"的典型意象。如宋代陸遊《雪中忽起從戎之興》詩:"屬國餐毛蘇武節,可汗留犂撓酒盟",借指宋金議和場景,體現文化符號的延續性。


學術依據與參考來源

  1. 《漢書·匈奴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始記載:"單于以徑路刀、金留犂撓酒,以老上單于所破月氏王頭為飲器者共飲血盟。"

  2. 林幹《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

    分析匈奴盟誓儀式的宗教與政治功能,指出"留犂撓酒"是草原民族"歃血為盟"的儀式變體。

  3. 王利器《漢書古今注》

    考證"留犂"即匈奴語"徑路"的音轉,為祭祀天神專用禮器。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社紙質文獻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留犂撓酒”是一個具有曆史淵源和多重解釋的成語,其含義需結合原始典故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現代常用解釋()
    多形容人沉迷享樂、不務正業的狀态,如“停留于耕作(留犂)卻隻顧飲酒作樂(撓酒)”,引申為“閑散度日,缺乏實際行動”。

  2. 原始典故含義()
    源自《漢書·匈奴傳下》,描述漢朝與匈奴訂盟的儀式:用寶刀“徑路”和飯匕“留犂”攪動酒水,混合契金(象征盟約的金屬),雙方共飲血酒以示結盟。後多指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訂立和約。


二、詞義演變與争議


三、使用場景

  1. 按原始含義:用于曆史語境,如“宋人詩文中常以‘留犂撓酒’喻指中原與邊疆民族的和盟”。
  2. 按現代含義:批評某人虛度光陰,例如:“他整日留犂撓酒,荒廢了事業。”

四、讀音與結構

建議使用時結合上下文,區分曆史典故與日常比喻,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箭白富美百萬富翁白鮮包攬詞訟寶陀岩奔渾奔徒炳爍不可須臾離長告陳魚逮逮叨長電抛光調均踧蹜二分明月社飛奔肥皂風旋電掣感慰官拘詭韻黑聳聳喉急黃羅扇麾旆悔寤混混降世敬姜猶績精爽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勞動法遼右臨乾輪索米蘭男耕女織衲衫蟠車蟠紙破瓦頽垣譜架乞火人罄露青史留名齊疏球迷日省月課镕煉入妙燒香申勵適俗隨時濕陰鐵冠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