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匈奴傳下》:“ 昌 猛 與單于及大臣俱登 匈奴 諾水 東山 ,刑白馬,單于以徑路刀金留犂撓酒,以 老上單于 所破 月氏王 頭為飲器者共飲血盟。”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徑路, 匈奴 寶刀也。金,契金也。留犂,飯匕也。撓,和也。契金著酒中,撓攪飲之。”用寶刀“徑路”、飯匕“留犂”攪酒,作血盟之飲,是 漢 時 漢 與 匈奴 間訂盟的一種儀式。後以“留犂撓酒”謂漢族王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統治者訂立和約。 宋 王安石 《次韻平甫喜唐公自契丹歸》:“留犂撓酒得戎心,繡袷通歡歲月深。” 宋 秦觀 《送林次中奉使契丹》詩:“留犂撓酒知胡意,尺牘貽書見 漢 情。”
“留犂撓酒”是一個具有曆史淵源和多重解釋的成語,其含義需結合原始典故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現代常用解釋()
多形容人沉迷享樂、不務正業的狀态,如“停留于耕作(留犂)卻隻顧飲酒作樂(撓酒)”,引申為“閑散度日,缺乏實際行動”。
原始典故含義()
源自《漢書·匈奴傳下》,描述漢朝與匈奴訂盟的儀式:用寶刀“徑路”和飯匕“留犂”攪動酒水,混合契金(象征盟約的金屬),雙方共飲血酒以示結盟。後多指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訂立和約。
建議使用時結合上下文,區分曆史典故與日常比喻,避免歧義。
《留犂撓酒》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酒量高強,能喝得很多。形容一個人善于酒量,能夠喝下很多酒。
《留犂撓酒》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留(田+刀)- 部首田,總筆畫5
犂(牛+刀)- 部首牛,總筆畫7
撓(手+刀)- 部首手,總筆畫10
酒(酉+口)- 部首酉,總筆畫10
《留犂撓酒》這個成語的來源尚不明确。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留犁撓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形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對于《留犂撓酒》這個成語,并沒有發現其具體的古代字形變化。
1. 他是個真正的《留犂撓酒》,無論别人怎麼勸,都能夠一口氣喝完整瓶酒。
2. 那個飯局上,他喝了十幾杯酒,完全顯示了他的《留犂撓酒》實力。
留連忘返、留存、酒力、酒量、飲酒、酗酒
豪飲、大醉、能酒
酒量低、不能喝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