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番族的意思、番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番族的解釋

舊稱少數民族。《宣和畫譜·胡瓌》載 五代 胡瓌 有《番族牧馬圖》。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台灣府屬渡口考》:“﹝ 鷄籠 ﹞山中番族百四十有奇,人無姓,依婦以居,山田植薯芋甘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番族是漢語中對台灣地區原住民族的舊稱,屬曆史性民族學術語,具有特定的文化及時代背景。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演變及文化特征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曆史語境

  1. 《漢語大詞典》定義

    指曆史上對台灣原住民族的統稱,源于明清時期漢人對台灣土著族群的稱呼。其本義為“外族”或“未開化族群”,反映古代華夏中心的族群觀。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4。

  2. 中研院《台灣曆史辭典》補充

    “番族”一詞在清代文獻中廣泛使用,按漢化程度分為“生番”(未歸化部落)與“熟番”(接受官府管轄并納稅者),如平埔族即屬“熟番”。

    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曆史辭典》線上版(鍊接)。


二、文化特征與族群分類

  1. 社會組織

    傳統番族社會多屬母系或父系氏族制度,如阿美族行母系繼承,布農族則為父系氏族。部落(社)為基本單位,以頭目或長老會議決策。

  2. 經濟生活

    以山田燒墾(遊耕)、狩獵、漁撈為主,部分沿海族群(如達悟族)發展出獨特的拼闆舟漁業文化。

  3. 信仰與祭儀

    普遍信仰泛靈論,重視祖靈崇拜。重要祭典包括:

    • 布農族「射耳祭」(祈求狩獵豐收)
    • 鄒族「戰祭」(紀念戰神與部落曆史)
    • 達悟族「飛魚祭」(規範捕魚季節)

      來源:台灣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族簡介》(鍊接)。


三、術語演變與現代認知

  1. 詞義中性化争議

    “番”字在漢語中本含貶義(如“番邦”“蠻番”),故日治時期改稱“高砂族”,戰後台灣正式定名“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s),2005年憲法增修條文确立其集體權利。

  2. 學術研究中的定位

    當代人類學按語言、文化差異将台灣原住民分為16族(如泰雅、賽夏、魯凱等),而“番族”作為曆史術語,僅見于文獻研究及文化史讨論。

    來源: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番」字條(鍊接)。


四、重要提示

“番族”一詞現已罕用于正式場合,其曆史語境需結合台灣殖民史與族群政策演變理解。當代建議使用“台灣原住民族”或具體族名(如鄒族、排灣族),以符合文化尊重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番族”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1.基本定義

“番族”指舊時對少數民族或外族的稱呼,尤其在清代特指台灣高山族(今台灣原住民)。該詞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外族文化的偏見或歧視。

2.曆史演變

3.使用場景與注意事項

4.相關文化延伸

清代俞正燮在《癸巳類稿》中記載,台灣番族以母系社會為主,種植薯芋等作物,生活習俗獨特。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族群(如清代台灣番族、爾蘇藏族)的詳細文化,可參考地方志或民族研究文獻。使用曆史詞彙時,建議注意語境以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哀感中年哀心繃吊考訊比要雠疾楚體電影攝影機房生法章飛辯負刺改行為善弓勢館饋關老爺國難當頭寒拾好言華景環周回車餞飲夾衫悸顫稽浸濟難旌蓋計廷決掦空室老态亂名馬套抛淪偏院嗆哼千畝棋輸先着湫居楸棋曲諱牲粢適婚石牌樓屍襲適要實與有力樹杈把稅名速成班索飯聽決頑悖王徭武不善作香遠亭仙音燭小桀醯雞甕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