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甲的意思、带甲的详细解释
带甲的解释
(1).披甲的将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唐 杜甫 《送远》诗:“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明 何景明 《大梁行》:“带甲连营杀气寒,君王推轂将登坛。”
(2).谓身着甲冑。《北史·齐纪下·后主》:“ 斛律孝卿 居中受委,带甲以处分。”《新唐书·张巡传》:“士带甲食,裹疮鬭。”
词语分解
- 带的解释 带 (帶) à 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带子。皮带。领带。一衣带水。 像带子的长条物:带钢。带鱼。声带。 车轮胎:车带。外带。 区域:地带。温带。 佩戴,披挂:带孝。带剑。 随身拿着:携带。带挈。
- 甲的解释 甲 ǎ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甲子。花甲(六十岁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甲(名为“进士及第”);二甲(名为“进士出身”);三甲(名为“
专业解析
“带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如下:
-
本义:披甲的士兵;武装的军队
- 这是“带甲”最常用和基础的含义。“带”指佩带、穿戴,“甲”指古代战士作战时穿的护身铠甲(多用皮革或金属制成)。因此,“带甲”字面意思是“穿戴铠甲的人”,引申指全副武装的士兵或军队整体。
- 例证与引用:
- 《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23页):“带甲:披甲的将士。亦指军队。”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第256页):“带甲:指披甲的战士;军队。”
-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七版):“带甲:① 披甲的将士。泛指军队。《战国策·齐策一》:‘带甲数十万。’”
-
引申义:武装力量;军事力量
- 由指代具体的士兵群体,进一步引申指一个国家或政权的武装力量、军事力量。
- 例证与引用:
- 《汉语大词典》(同上)在释义中包含了此引申义。
- 《战国策·秦策一》:“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带甲”,但“奋击百万”即指强大的军队(带甲之士),常被引用来佐证“带甲”指代强大军力。更直接的例子如《史记·苏秦列传》:“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
-
比喻义:处于武装戒备或战斗状态
-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带甲”有时也用来比喻处于武装戒备或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
- 例证与引用:
- 此义项虽不如前两者核心,但在分析特定文本(如描述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时可能涉及。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披甲的将士。亦指军队”已隐含此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带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名词含义:披甲的将士
指代身着铠甲的士兵或军队,常用来泛指武装力量。例如:
- 《国语·越语上》提到“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这里的“带甲”即指全副武装的士兵。
- 杜甫《送远》诗中的“带甲满天地”则用“带甲”象征战争中的军队。
2.动词含义:身着甲胄
表示穿戴铠甲的状态,多用于描述备战或作战场景。例如:
- 《新唐书·张巡传》记载“士带甲食,裹疮鬭”,描绘士兵身披铠甲、带伤战斗的场景。
- 《北史·齐纪下》提到“带甲以处分”,形容将领披甲指挥军队。
补充说明
“甲”在古汉语中本指铠甲或士兵的护具,后衍生为军事相关词汇。例如“甲士”即全副武装的士兵,“甲兵”可代指军队(如、8所述)。地名中的“甲”则多与古代驻军编制相关(如)。
别人正在浏览...
班门贝玉本末熚熚剥剥闭藏冰鳞簸箩部案蝉不知雪巉絶撑竿跳高驰趋穿花儿搭钩道殣相枕钿车滴溜当啷鼎门多样化犯得着各个击破骨都侯横眸很很坚约笺纸缴械精笃九滨剧本狂奔鎯头冷隽论议茅竹摹索蹑影追风溺溺千佛洞奇谈怪论屈卢神彩沈骸侁仕蛇蜮水银古树种宋瓷缩回腾翻天秉迢逓铁腕人物铁研头眠瓦屋瓦盏象笏枵虚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