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醇俗的意思、醇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醇俗的解釋

淳樸的風俗。 清 譚嗣同 《仁學》二一:“乃今之策士又曰:‘ 中國 醇俗龐風,為不可及也。工價之廉,用度之儉,足以制勝於 歐 美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醇俗"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淳厚質樸的風俗或社會風氣。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化内涵角度分點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醇"

    本義指酒味濃厚純正(《說文解字》:"醇,不澆酒也"),引申為質樸、純粹、敦厚。如《漢書·景帝紀》:"黎民醇厚",形容民風淳樸。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俗"

    指社會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周禮》:"俗者習也"),如"移風易俗"。

    來源:《周禮注疏》(鄭玄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醇俗"合成詞義

    二字結合,強調社會風氣的純淨無雜、返璞歸真,常見于古代文獻對理想社會的描述。

    例: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日知錄》:"天下醇俗,則教化可行。"

    來源:《日知錄集釋》(黃汝成注)。


二、文化内涵

  1. 儒家理想社會的體現

    儒家主張"禮樂教化","醇俗"被視為道德治理的目标,如《禮記·樂記》:"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指向風俗醇正的社會狀态。

    來源:《禮記正義》(孔穎達疏)。

  2. 與"澆俗"的對比

    古籍常以"醇俗"與"澆俗"(浮薄的風俗)對舉。如《後漢書·循吏傳》:"拯其澆俗,返之醇樸。"

    來源:《後漢書》(範晔)。


三、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醇俗"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形容傳統村落、少數民族地區保存完好的樸素民風。

例:學者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分析鄉土社會"禮治秩序"時,隱含對"醇俗"的追述。

來源:《鄉土中國》(費孝通著)。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4. 《日知錄集釋》(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5. 《鄉土中國》(費孝通,北京大學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現代著作可參考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

網絡擴展解釋

“醇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ún sú,其核心含義指淳樸的風俗。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醇俗由“醇”和“俗”組成:“醇”意為純粹、質樸(如“醇厚”),而“俗”指社會風俗。合起來形容一種質樸無華、未受浮華影響的社會風氣。

  2. 文獻引用與示例
    清代譚嗣同在《仁學》中提到:“中國醇俗龐風,為不可及也。”,意指中國淳樸的民風難以被超越。詩詞中也有類似用法,如“頤頤醇俗樂時豐”,描繪了淳樸風俗帶來的豐足景象。

  3.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醇俗”可引申為言行既有深度又平易近人,但這一解釋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含義。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傳統社會或特定地區保留的樸素民風,常見于文學、曆史類文本中,帶有褒義色彩。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譚嗣同《仁學》或古詩詞中的原始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騃拙逼供部長會議蒼極禅窟揣情刍秣滀水賜牀調羹篡統東洋車貳過燔燧風波亭酆琅根統狗碰頭古峭鼓潤寒硯好采紅封後勤部黃駵花無百日紅匠黎講武城積卑借單,借單兒钜細靠防廉畏六工攣縮輪菌鹿皮公驢唇馬嘴秘録命婦捏碼子僻論七篇鵲相繞彎子塞途臊根剡溪少帥設監式廬私地條纓同文投晚團衫相結顯僚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