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意思、春秋战国的详细解释
春秋战国的解释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词语分解
- 春秋的解释 ∶一年,四季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年龄 ∶我国古代名,指公元前;前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本之《春
- 战国的解释 公元前;年中国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连年争战的时代详细解释.时代名。自 周 威烈王 二十三年公元前年 韩 、 魏 、 赵 三家分 晋 列为诸侯起,至 秦始皇 统一六国公元前年止。现在多以 周元王 元年前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春秋战国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两个阶段,合称反映了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分期与时间范围
-
春秋时期(约前770年-前476年):
始于周平王东迁洛邑,结束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名称源自鲁国史书《春秋》,该书由孔子修订,记载了前722年至前481年的历史事件,因编年体例以“春秋”代指年份而得名。
-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起于《史记》划分的周元王元年,止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因诸侯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形成“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的混战局面,故称“战国”。
二、核心特征对比
对比维度 |
春秋时期 |
战国时期 |
政治格局 |
周天子名义上仍为共主,诸侯以“尊王攘夷”名义争霸(如齐桓公、晋文公等) |
周王室彻底失势,七雄(秦、楚、齐等)通过变法与兼并谋求统一 |
战争性质 |
以争夺霸权为主,战争规模较小,保留部分礼制约束 |
以灭国兼并为主,战争残酷且规模扩大,常动员数十万兵力 |
社会制度 |
井田制瓦解,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 |
各国推行变法(如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与中央集权 |
思想文化 |
孔子、老子等开创儒家、道家思想 |
百家争鸣(法家、墨家等兴盛),形成中国思想体系源头 |
三、历史影响
- 制度转型:从分封制转向郡县制,为秦汉大一统奠定基础。
- 文化融合: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交融,形成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
- 思想遗产: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后世政治、哲学的核心参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人物(如管仲、商鞅)或事件(如“尊王攘夷”“百家争鸣”),可参考相关网页中的详细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二
春秋战国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下面是关于《春秋战国》这个词的一些相关信息:
1. 词义:《春秋战国》是指这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
2. 拆分部首和笔画:《春秋战国》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春、秋、战、国。其中,春的拼音为chun,部首是日,笔画数为9;秋的拼音为qiu,部首是禾,笔画数为9;战的拼音为zhan,部首是戈,笔画数为9;国的拼音为guo,部首是囗,笔画数为10。
3. 来源: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春秋和战国。春秋是以鲁国的《春秋左传》和其他史书为依据编纂而成的。战国则是以楚国的《楚辞》、韩非子、墨子等著作为代表,描写了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和国家纷争的时期。
4. 繁体:《春秋战国》在繁体中的写法是《春秋戰國》。
5. 古时汉字写法:根据古时汉字的书写方式,春秋战国可以写作「春秋戰國」。
6. 例句:这里有一个例句:"春秋战国时期,诸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7. 组词:与《春秋战国》相关的组词有春秋、战国、《春秋左传》、《楚辞》等。
8. 近义词:类似的词语有"战国时代"、"春秋时期"、"春秋末"等。
9. 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与《春秋战国》相关。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安营摆制宝镜宝蓄摈黜伯道之忧逋钱拆钱常筭成利储歭大彭斗婵娟蠹编房地产业访投反剪風起水涌腹背受敌龟孙庋置国恤汉署之香淮南八公遑讶火树活眼活现间断讲説教训甲刃诳绐旷诞筐缘廊庙具凉拌觉晾干林英廪振母爱镊白軿罗衣破釜沈舟前倨后卑阡陌青镫庆跃穷泉弱质史笔兽角手扭夙兴踢鞬万状文旛无弦琴五知黠卒鞋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