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春秋战国的意思、春秋战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春秋战国的解释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春秋战国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上承西周,下启秦朝,以社会剧烈变革、思想百家争鸣著称。该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名称源于两部重要史书:

一、名称来源与时间范围

  1.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得名于鲁国编年史《春秋》,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史学界通常以周平王东迁洛邑(前770年)为起点,以“三家分晋”(前476年)为终点。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因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得名,记载了东周后期诸侯国间的军事外交。起点为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终点为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前221年)。

    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核心特征与历史意义

  1. 政治格局剧变

    周王室权威衰落,诸侯争霸(春秋)演变为大国兼并(战国),分封制瓦解,郡县制萌芽,最终由秦实现中央集权统一。

  2. 思想文化繁荣

    诸子百家兴起,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等学派提出社会治理方案,奠定中华文化思想基础。

    来源:《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社会结构转型

    铁器牛耕普及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化加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人阶层活跃于政治舞台。


三、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其政治制度探索、思想争鸣成果深刻影响了后世两千年文明进程,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两个阶段,合称反映了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分期与时间范围

  1. 春秋时期(约前770年-前476年):
    始于周平王东迁洛邑,结束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名称源自鲁国史书《春秋》,该书由孔子修订,记载了前722年至前481年的历史事件,因编年体例以“春秋”代指年份而得名。

  2.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起于《史记》划分的周元王元年,止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因诸侯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形成“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的混战局面,故称“战国”。


二、核心特征对比

对比维度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政治格局 周天子名义上仍为共主,诸侯以“尊王攘夷”名义争霸(如齐桓公、晋文公等) 周王室彻底失势,七雄(秦、楚、齐等)通过变法与兼并谋求统一
战争性质 以争夺霸权为主,战争规模较小,保留部分礼制约束 以灭国兼并为主,战争残酷且规模扩大,常动员数十万兵力
社会制度 井田制瓦解,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 各国推行变法(如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与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 孔子、老子等开创儒家、道家思想 百家争鸣(法家、墨家等兴盛),形成中国思想体系源头

三、历史影响

  1. 制度转型:从分封制转向郡县制,为秦汉大一统奠定基础。
  2. 文化融合: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交融,形成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
  3. 思想遗产: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后世政治、哲学的核心参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人物(如管仲、商鞅)或事件(如“尊王攘夷”“百家争鸣”),可参考相关网页中的详细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把背百钧笔椟布算测力岑参常满灯车子畴古处罚错综揲蓍草订庚东罗马帝国斗耸对词樊篱翻梓辅德富贵不能淫构件刮刬官黄翰蕃何当龁肬和杂黉塾堠烟宦辙嘉粮降跽角亢鲛奴揭借旌延戢影积众军家可甚空心菜匡相里候凛慄每年弥甥湓口平紬破合迁官忍隽不禁瑞世诗伯势力诗叟水软山温遂官谈词完饭萧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