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汉 东方朔 《答客难》:“今子大夫脩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於竹帛,脣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隋书·经籍志一》:“多立小数,一经至数百万言。致令学者难晓,虚诵问答,脣腐齿落而不知益。”
“唇腐齿落”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ún fǔ chǐ luò,其核心含义是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形容人长期刻苦学习,甚至导致嘴唇腐烂、牙齿脱落的极端状态。
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代东方朔的《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文中通过夸张的描写,强调读书人专注典籍、反复诵读的勤勉态度。
用法与结构
相关延伸
部分资料提到该成语可能被误用于比喻“言辞恶劣导致信誉受损”(如),但此解释与主流权威来源不符,更可能是对成语的曲解或混淆。建议以传统出处和常见用法为准。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答客难》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唇腐齿落》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到老年,嘴唇干燥腐烂,牙齿逐渐脱落,形容衰老的现象。
《唇腐齿落》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和机(jī)。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5画和6画。
《唇腐齿落》是出自唐代白居易所作的诗句:“人老唇枯齿落稀,饮如涂胶食如泥。”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形容人老衰老的形象。
《唇腐齿落》的繁体字是「唇腐齒落」。
在古时候,《唇腐齿落》一词的汉字写法和现代没有明显差别。
他年事已高,唇腐齿落,但精神矍铄,精力充沛。
1. 腐烂(fǔ làn):物质腐朽、腐化。 2. 齿牙(chǐ yá):牙齿。 3. 衰老(shuāi lǎo):因年龄增长,身体逐渐失去活力、功能减退。
衰弱残破、老态龙钟。
青春焕发、精神焕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