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樂器統稱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鐘、鈴等屬金類,笙、竽等屬匏類。因以“金匏”泛指樂器。《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葆佾陳階,金匏在席。” 呂向 注:“金匏,皆樂器也。” 南朝 梁簡文帝 《南郊頌》序:“金匏既動,望蜿蟬之遊龍。”
“金匏”是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源自“八音”分類體系中的兩類材質,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金”指金屬類樂器(如鐘、鈴),發音清亮;“匏”指葫蘆類植物制成的吹奏樂器(如笙、竽),音色渾厚。二者合稱“金匏”,代指古代禮樂中不同材質的樂器組合。
曆史背景
根據“八音”分類法,樂器按材質分為:
“金匏”一詞既反映了古代樂器的材質分類,也承載了禮樂文化中“聲形兼備”的象征意義,常用于詩文或典籍中描述莊重的音樂場景。
《金匏》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金制的葫蘆。金匏象征着富貴和幸福,常常被用來形容財運亨通、家庭和諧。
《金匏》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金”和“匋”。其中,“金”是金屬的意思,屬于金部,字形形似金塊;而“匏”是一種葫蘆的形狀,屬于匏部,字形由兩個“勹”組成,像兩個手指将葫蘆的兩頭扣住。
總筆畫數為14畫,其中“金”部5畫,“匏”部9畫。
《金匏》最早見于《周易·系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金匏》短長,日月運行。”這裡指的是上天之神以金匏來測量天地,以表征天地間的運行有規律、有序。後來,《金匏》也成為了形容運行有秩序、井然有序的意象。
《金匏》在繁體字中寫作“金匏”,字形保持不變。
古時候《金匏》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漢字在演變中經曆了多次改變,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對字形有所調整。我們可以通過古代文獻和甲骨文等資料了解一些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他那個家庭真是金匏一樣,財源滾滾,幸福美滿。
2. 這張照片中的景色好美,就像是來自《金匏》中的描繪。
金納、金剛、金碧輝煌、匏瓜、匏制、葫蘆等。
金塊、金葫蘆、金瓢等。
泥土匏、木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