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nging reef;shore reef] 沿陸地鑲邊的一種珊瑚礁
裾礁是海洋地質學中的一個術語,指沿陸地邊緣直接形成的珊瑚礁,通常呈帶狀分布,緊貼海岸線或島嶼。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裾礁(拼音:jū jiāo,注音:ㄐㄩ ㄐㄧㄠ)由珊瑚蟲遺骸堆積而成,是珊瑚礁的一種類型,其特點是與陸地直接相連,形成于淺海區域,外觀如同陸地的“鑲邊”。英文對應術語為“fringing reef”。
結構與形成
相關概念區分
與“堡礁”“環礁”不同,裾礁無潟湖分隔,直接附着于陸地邊緣。例如,澳大利亞大堡礁的部分區域屬于堡礁,而夏威夷的一些海岸則發育典型的裾礁。
擴展說明
裾礁對保護海岸免受侵蝕、維持海洋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但易受海平面上升和人類活動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珊瑚礁分類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海洋地質學相關文獻或權威數據庫。
裾礁(jū jiāo)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裾”和“礁”組成。其中,“裾”是由“衣”的語義部首和“巨”的聲音部首組成,表示“衣擺”的意思;“礁”是由“石”的語義部首和“交”組成,表示“淺灘、岩石”之意。
裾:[yī](衣)+ [jù](巨)
礁:[shí](石)+ [jiāo](交)
《裾礁》一詞的來源較為常見于描述潮水退去後的礁石或者海底暴露的岩石的現象。在傳統的繁體字中,裾礁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并無大的差異,在碑文、古籍中可見到類似的字形。如:裾礁。
組詞:衣裾、礁石、岩礁、沙礁。
1. 海浪拍擊着裾礁,發出陣陣響聲。
2. 裾礁上生長着各種獨特的海洋植物和動物。
暴露礁石、潮岩、岬角。
海水深淵、海中深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