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eer] 奇異
彼且蕲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莊子》
奇異。《莊子·德充符》:“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曰:“諔詭,奇異也。”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中:“其源出於二 張 ,善製形狀寫物之詞,得 景陽 之諔詭,含 茂先 之靡嫚。”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洎夫今茲,大勢復變,殊異之思,諔詭之物,漸漸入 中國 。”
安靜。 朱自清 《<白采的詩>》:“但他們都是屬于‘中庸’的類型的人;所以母親勸他‘彌縫’,夥伴勸他‘諔詭,隱忍’。”
“諔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諔詭”主要用于形容超乎尋常的奇異現象或思想,常見于古典文學和哲學文本。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莊子》注疏類文獻。
諔詭(cuò guǐ)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事物或情況的離奇、奇怪,甚至難以理解。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言”的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右邊是“鬼”的部首,表示離奇、神秘的意思。諔詭的拼音是cuò guǐ,有4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一文中,意思是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或言語不合常理,讓人感到奇怪和難以理解。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進入現代漢語,并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在繁體字中,諔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繁體字的書寫方式通常在台灣和香港被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諔詭在古代常常寫作“醇詭”,古代的“鬼”字有更多的筆畫,所以整體的筆畫數可能會多一些。
以下是諔詭這個詞在句子中的用法示例:
1. 這個案件發生的經過太諔詭了,我們很難理解。
2. 這個魔術師的表演總是充滿了諔詭的元素,令人目瞪口呆。
3. 他的解釋實在是太諔詭了,沒有人能夠理解。
諔詭的組詞示例:
- 諔詭不明:形容事物或情況異常離奇,難以理解。
- 諔詭多變:形容事物或情況變化無常,難以捉摸。
- 諔詭怪異:形容事物或情況非常奇怪和不尋常。
諔詭的反義詞是常理明白,表示符合常理、容易理解的意思。
諔詭的近義詞包括離奇、奇怪、古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