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減省官吏。《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九月, 鄭 公孫黑肱 有疾,歸邑于公。召室老宗人,立 段 ,而使黜官薄祭。” 杜預 注:“黜官,無多受職。” 楊伯峻 注引 沉欽韓 補:“黜官者,減省其家臣。”
(2).貶降官職。《北史·魏鹹陽王禧傳》:“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 唐 韓愈 《藍田縣丞廳壁記》:“ 元和 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而為丞茲邑。”
(3).罷免官職。 唐 元結 《别何員外》詩:“黜官二十年,未曾暫崎嶇。終不病貧賤,寥寥無所拘。忽然逢知己,數月領官符。” 清 吳敏樹 《太常徐先生傳》:“其後庫大獄興,先後管庫者,以庫丁賄通姦伏法,或以失察黜官,而先生無預也。”
黜官,漢語複合詞,由"黜"與"官"二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黜"本義為貶降、罷免,《說文解字》釋作"貶下也";"官"指官職、官吏。二字組合後,"黜官"指古代對官員的罷免或降職處分,屬中國古代官僚制度中的懲戒機制。
從曆代文獻考據,該詞在典章制度中多用于兩種語境:其一指君主對官員的行政處分行為,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将黜官者五日而畢";其二指被罷免的官員身份,如《宋史·職官志》提及"黜官不得複與科選"。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層:①基于政績考核或過失追責的行政處理;②體現封建等級制度的官員管理制度;③與"陟官"形成獎懲對應的治理體系。
該詞在語義演變中衍生出相關詞彙鍊,如"黜陟"(指官員升降)、"黜免"(罷免官職)、"黜退"(撤職降級)等,共同構成中國古代官僚體系的職官管理術語群。現代漢語中雖已不作為常用詞彙,但在曆史文獻研究和古代制度考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12冊;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黜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減少官職數量或精簡官員編制。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記載,鄭國公孫黑肱因病歸還封邑時“使黜官薄祭”,即要求削減家臣規模,減少祭祀開支。
表示官員因過失被降職或降低官階。如《北史·魏鹹陽王禧傳》提到,官員若違反語言規範“當降爵黜官”;唐代韓愈的《藍田縣丞廳壁記》中也有官員因谏言被“黜官”的記載。
指徹底免除官員職務。唐代元結在《别何員外》詩中自述“黜官二十年”,清代吳敏樹的《太常徐先生傳》也提到官員因失職被“黜官”的案例。
總結
“黜官”的三種含義均與古代官員任免制度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左傳》《北史》等古籍。
哀號安燕卑狹廠衛讒陷叉手叉腳純白春灌倒闆萼跗鵝籠書生飯桌肥實覆診更姓改物溝壘官室孩兒們鼾睡賀刺黃金颡阓阛見識郊坰家問靳色巾絮九回曲懇苦口笛魁颀朗秀了辯烈性酒臨禦龍德在田脈石馬明菩薩滿懷信心怒頰骈行漂墊皮科兒強羊如癡如醉讪答答地善為我辭少吃儉用殺業手工業書劍說文解字綀子索秘坦克車貪婪無厭饕沓危殆舞文巧诋屑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