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eless;negligent;skimping;sloppy] 漫不經心;不介意;疏忽;輕率
這人太馬虎
(1).草率,疏忽大意。 葉聖陶 《潘先生在難中》:“ 顧局長 的脾氣就是一點不肯馬虎。” 秦牧 《藝海拾貝·廣州城徽》:“雖然藝術是一個整體,不容對某一部分馬虎從事,但這點道理卻是和‘突出重點’的道理辯證地統一起來的。” 楊朔 《萬古青春》:“沒有聯絡員,耳目眼睛都沒有了,你别馬虎大意。”
(2).勉強;将就。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一章:“此人跑過大城市,識得幾個字,馬虎念得一段報紙,被看作有學問的人。” 草明 《乘風破浪》四:“唉,算了吧,這一回馬虎點算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馬虎漢語 快速查詢。
“馬虎”是一個漢語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人做事不認真、粗心大意、敷衍了事的态度或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1. 詞義核心 指缺乏細緻嚴謹的态度,比如:
2. 詞源典故 源于民間故事:傳說古代有位畫家畫虎不成反類犬,大兒子當馬射殺,二兒子當犬被虎吃,故用“馬虎”警示粗心帶來的惡果。
3. 使用場景
4. 語言特征
5. 近反義詞
使用注意:該詞多用于口語和非正式場合,書面語中可用“疏忽”“草率”等替代。程度輕重可通過副詞調節,如“稍微馬虎”與“極其馬虎”的差異。
馬虎(mǎ hū)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做事不細心,不嚴謹,粗心大意的特點。這個詞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使用,是一個貶義詞,與“潇灑”、“細心”等相反。
馬虎這個詞由馬(馬頭部)和虍(虍字底部)兩個部首組成。馬字部分為3畫,虍字部分為7畫。總計10畫。
馬虎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源自于古代的傳說故事,傳說中有一匹馬在一次比賽中跑得很快,但是在沖刺階段突然受驚吓而停止了奔跑。從此以後,人們用“馬虎”來形容做事不細心、處理問題不認真的人。
另一種說法認為,馬虎一詞是因為馬在運動中的形态,既快速又難以捉摸,所以用來形容人做事情的态度不認真,隨意敷衍。
馬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馬虎。
在古代漢字中,馬虎的寫法有些變化。根據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資料,馬虎的古代寫法為“馬”。隨着時間的變遷,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馬。
1. 他在工作中總是馬虎粗心,常常出錯。
2. 别太馬虎了,這個項目需要細心完成。
3. 她做事雖然馬虎,但是很有才華。
馬虎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短語或成語,例如:馬虎從事、馬虎大意、馬虎了事。
近義詞包括:粗心、潇灑、敷衍。
反義詞包括:細心、認真、嚴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