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韻學名詞。亦稱“ 齊齒 ”。 宋 元 韻圖隻分開、合兩呼。 明 梅膺祚 《字彙》所附《韻法直圖》增立十呼,始有“齊齒”、“齊齒捲舌”等名目。 清 潘耒 删汰繁複,定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呼。其《類音》雲:“舉舌對齒,聲在舌齶之間,謂之齊齒。”但一般仍将“齊齒”歸于“開口”,如 清 李元 《音切譜》雲:“開口正音俗稱開口音,開口副音俗稱齊齒音。”現稱韻頭或韻腹是i[i]的韻母為齊齒呼。
“齊齒呼”是漢語音韻學中的術語,屬于傳統四呼(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之一,具體含義如下:
齊齒呼指韻母或韻頭(介音)為[i]的韻母。例如:
發音時舌尖抵住下齒背,舌面擡起接近硬腭,形成較狹窄的氣流通道,屬于高元音。
在古籍中,“齊齒”一詞另有“同歲”“并列”的引申義(如《禮記·禮運》),但此含義與音韻學中的“齊齒呼”無直接關聯。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誤釋為“齊聲呼喊”的成語,實為同音詞混淆,需結合語境區分。
《齊齒呼》是一個成語,意為使人們合起并齊齒發出呼聲。具體的形象比喻是指聲音有力、堅定而響亮。
拆分部首:齊(骨字旁),呼(口字旁)。
拆分筆畫:齊(5畫),呼(8畫)。
《齊齒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衛青伐匈奴傳》中。原文寫道:“青主齊齒以呼。”後來,這個成語逐漸在人們的口頭表達中流傳開來。
繁體字為「齊齒呼」。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成語《齊齒呼》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比如,「齌齒呼」、「齊齒虍」等寫法也曾出現過。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統一為現代的寫法。
1. 衆人齊齒呼,聲勢浩大。
2. 在困難面前,我們應該齊齒呼,不畏艱險。
組詞:齊聲呼應、齊氣呼風、呼天搶地。
近義詞:齊聲大叫、齊聲高呼、一齊疾呼。
反義詞:各自為戰、雜音四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