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索的意思、踏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索的解釋

走索。雜技的一種,演員在懸空的繩索上來回走動,并表演各種動作。又稱踏繩。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元宵》:“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裡,擊丸、蹴踘、踏索、上竿。” 宋 洪邁 《夷堅三志壬·張三店女子》:“我家本微薄,亦曾去從路岐為踏索之技,所以習熟。”《文獻通考·樂二十》:“絙戲, 漢 世以大絲繩繫兩柱頭閒,相去數丈,兩倡對舞,行於繩上,對面道逢,肩相切而不傾。 張衡 所謂‘跳丸劒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是也。 梁 三朝伎謂之高絙,或曰戲繩,今謂之踏索焉。” 許地山 《女兒心》:“她學會些江湖伎倆,如半截美人、高跷、踏索、過天橋等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雜技表演形式(名詞)

    指中國傳統雜技中的“走索”或“走鋼絲”表演。表演者赤足或穿軟底鞋,在懸空的繩索上行走、跳躍或進行各種高難度動作,以展現平衡技巧與膽識。該技藝曆史悠久,漢代百戲中已有類似記載,是古代“百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源于表演時雙足需直接接觸并踩踏繩索的動作特征。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107頁“踏索”詞條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漢語大詞典》數據庫(需訂閱訪問)。

    《辭源》(第三版)第4冊,第2921頁“踏索”條釋為“即走索。雜技名”(商務印書館,2015年)。

  2. 踩踏繩索的動作(動詞短語)

    從字面構成看,“踏”意為用腳踩,“索”指繩索。因此“踏索”可直譯為“腳踏繩索”這一具體行為,是上述雜技表演的核心動作描述。此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常作為動詞性短語出現。

    來源參考:

    漢代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李善注:“索上,長繩系兩頭于梁,舉其中央,兩人各從壹頭上,交相度,所謂舞緪者也。”雖未直接用“踏索”,但描述了走索場景。見《文選》卷二(中華書局影印本)。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戲》:“元宵雜戲,剪彩為燈……博戲則騎竹馬、撲蝴蝶、跳白索、藏蒙兒、舞龍燈、打花棍、翻筋鬥、踏高跷、放爆竹、打秋千、千鐘醉、打十不閑、耍壇子、耍獅子之類。”其中“跳白索”即跳繩,“踏索”技藝與之類似,屬民間遊藝。見《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重排本)。

現代引申與文化關聯

“踏索”作為傳統技藝,體現了中國古代藝人高超的身體控制力與冒險精神。其意象常被引申比喻為“在危險或艱難處境中保持平衡”“行走于險境”,具有文化象征意義。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對古代民俗或雜技史的描述中,其核心含義仍緊密關聯雜技表演。

網絡擴展解釋

“踏索”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根據語境判斷,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雜技表演(主要含義)

  1. 定義
    指一種傳統雜技,演員在懸空的繩索或鋼絲上行走、跳躍,并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又稱“踏繩”“走索”。

  2. 曆史背景

    • 宋代已流行,如《東京夢華錄》記載元宵節有“踏索”表演;
    • 清代文獻《夷堅三志》提到藝人以此為生。
  3. 表演形式
    演員需平衡于繩索,結合舞蹈、倒立等技巧,常見于古代節慶和民間戲班。

二、引申含義(較少見)

個别非權威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小心翼翼地探索”,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延伸或誤用,需結合上下文謹慎使用。

三、相關詞彙

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曆史文獻(如《東京夢華錄》)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傲岸邊機操尚酬奉詞庭撮記奠鼎地秤鼎食鳴鐘谛聽返顧諷贊嘎噔概志痼疾好人家蒿子稈兒金馬獎謹确極壽無疆舊恨新愁獗豎看守科生誇诩枯空拉丁美洲爛料料量領衣迷芒闵默末封捏撮濃洌陪鬥佩章偏箱車罴九貧國浦灘強志青蓮界情人眼裡有西施柔腸寸斷柔心三品松神仙署試劄首屈一指雙門戍卒私淑艾算無遺策夙生唐皇體訪體分痛惋讬谕